Blog Entry: 四年級部落格 ID: 566465

2007/06/29

文教區老家

本文在新浪的網址  http://blog.sina.com.tw/grade4/article.php?pbgid=15096&entryid=566465

僅以此文贈與曾經咫尺天涯的鄰居。

地圖


找了好久,終於找到這張照片,原來小時候記憶深刻的教堂是信友堂,已經改建,在此回憶原貌。



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長老會信友堂
台北市大安區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69巷5號
二表姐、林莉

羅斯福路三段269巷13號﹐是一個因為辛亥路冒出而誤以為消失的地址﹐隔著羅斯福路就是耕莘文教院。是個有前後院的平房﹐除了前院有葡萄籐架﹐串串葡萄鼓動著幼小心靈﹐後院則是坐在小板凳上﹐對著煤球煽風烹炊的地方;最刺激有趣的是﹐後門打開是條羊腸通道﹐串連著一排的後門﹐好像捉迷藏的祕密基地﹐是溜出桃花源的神秘途徑。


羅斯福路老家前院

那是記憶中的第二個居所﹐第一個是永康街的公路局宿舍﹐第三個是南昌街的鴿籠建築﹐與祖父母臨時窩在一起。等到雲和街四樓公寓於民國58年落成遷入﹐到現在還是父母心目中最被祝福的根據地。循著搬遷的軌跡﹐從小﹐台大校園就是沿著塯公圳出發玩耍的目的地。


196? 攝於台大新生南路側門塯公圳大溝前

 
(點小圖變大圖﹐再點右下角變全螢幕)
左圖:196? 攝於台大新生南路側門塯公圳大溝前
燕玉、林莉、治平

右圖:196? 台大校園
林莉、燕玉、治平




1963 攝於台大新生南路側門塯公圳大溝前



林益、林莉
1964 攝於永康街小公園

羅斯福路老家因為街道重劃﹐早已消失在成群公寓華廈中。在那﹐我們有了第一台黑白電視﹐看「晶晶」、看「群星會」、聽「紅葉少棒比賽轉播」、..........。冬天﹐大家圍著圓型燒炭的大甕取暖﹐周邊還會放一片片橘子﹐烤過的橘子外膜乾脆﹐內裡甘甜多汁﹐別有一番滋味。搬離羅斯福路後﹐沒了烤爐﹐再也沒那樣吃過橘子。

那個時候﹐身後站立形音響體積是電視機的好幾倍
管家、林莉、母親
林珊、林益

羅斯福路老家雖是平房卻不大﹐三房二廳﹐02和01睡上下舖﹐04還沒出生。飯廳推開紗門﹐就是後院。印象中飯廳空空如也﹐一下雨水泥地就進水﹐被四周小跨階隔成一個淺淺的小水塘﹐我們就蹲在旁邊摺紙船放在水上﹐看它載沈載浮。那時候哥哥的好朋友是曹一及李文鼎﹐都到過我們家。

雲和街是一條既小又短的街﹐介於浦城與溫州街間﹐很少人聽聞過﹐但是﹐楊世平、巫雪敏、王正宇、許承瑜都曾住在那條街上。附近的浦城、龍泉、泰順街更是多同學﹐周求琛、李簡美、冷傳琴、璩榮昱、........雲和街巷口雜貨舖老闆30年後對們仍記憶深刻﹐個個如數家珍。活動範圍內只認識師大、古亭國小、新民小學。當年沒有師大路﹐羅斯福路寬到跨越它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只知那個世界裡有泉州、金門、廈門、同安街、....................任三輪車載著我們大街小巷鑽﹐從來不是步行或單車族之成員。在三輪車還沒有消失前﹐它載著我們跨越羅斯福路去廈門街接高開怡姊弟。那時候﹐高開源、高開達好可愛﹐姊姊更是長相甜美嗓音悅耳﹐上了復興初中﹐演講、接待外賓致辭﹐非高開怡莫屬﹐高中畢業出國更進一步成了模特兒﹐亮麗出色的內在與外表﹐小學五年級就已掩藏不住。



高開源、高開怡、高開達

早期的再興小學在建國南路與和平東路交口的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現址﹐所以有不少同學住和平東路的二側﹐都屬大安區。羅斯福路西側對幼小的02而言像迷宮﹐古亭女中、營橋國中、強恕高中都是“只緣生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倒是後來「電力公司」公車站讓涇渭分明的二側同學齊聚一堂﹐才知道還有哪些同學也住在一街(好大的一條街)之遙的另一邊。不知是否因為羅斯福路以西和平西路以南巷道複雜不工整﹐即便大一時跟著幾乎是全班同學去過呂振群在同安街的家﹐也只記得他那個像洋房的家很大﹐一半的院子雜草叢生﹐有一個人高﹐讓同是以老家福建省地名命名的對街﹐仍是既親切又神秘。到現在﹐開車穿過還會迷路。

~ 02 於2007, 06, 18

零南有經過建中和北一女嗎﹖
怎麼只記得那是唸台大時去西門町逛街搭的公車路線。
對零東的印象就深多了。

02在落落長的「千里尋人懷舊情」Part I 中﹐已明白表述﹐零東串連成功、一女中、建中、和中山﹐本來就是一條很有"看"頭的路線。放學搭公車﹐擠得像沙丁魚﹐要不是可能有會牽動心弦的男生可以看﹐一路站回家﹐手抓不到環﹐腳踏不到地﹐臉都快被擠變形﹐很難熬的。當然﹐有時心想擠成那樣﹐不必扶任何桿子﹐應該都不會摔﹐誰知道就會來個緊急煞車。媽咪啊~ 就好像已經滿滿的容器﹐如果甩一甩﹐又可以繼續裝﹐一個緊急煞車﹐就跟著一堆人向前摔去﹐當場﹐原本密不透風的公車﹐立刻奇蹟式地露出一大塊空間﹐趕快看看有沒有摔到哪個帥哥身上﹐通常都是沒有啦~ 饒是如此﹐還是喜歡什麼都不扶﹐隨著車停車走﹐與周遭的人一起有韻律的晃動﹐喜歡賭司機大人不會緊急煞車﹐喜歡一路叫著「下車﹗下車﹗」﹐在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跳下車。

車子行經建國中學(南海路﹖)站﹐車下一堆大盤帽湧向車子﹐長長的書包﹐卡其上衣卡其褲﹐怪怪的藍不藍灰不灰的外套﹐我們這些女生或是在車上評頭論足﹐或是在心中嘀咕著「哇﹗那不是XXX嗎﹖」﹐有時也看見郊遊過的或是同學過的神氣小子在站牌邊不上車﹐有一點扼腕。

綜歸一句話﹐既然只有擠公車回家這一條路﹐就要能苦中作樂﹐盡情幻想。只不過﹐那種每天揣測又會與誰同車的期盼只發生在放學時候。早上﹐全心全力都在防堵"遲到"慘劇的發生﹐哪顧得看男生。公路局車上只會碰到李簡美和周求琛﹐車上車下都不會有瀟灑的男生也只好認了。恨不得上車後﹐車子站站不停﹐一路開到學校後門﹐才趕得上朝會升旗典禮。

電力公司站確實不在羅斯福路上﹐而是在和平東路上﹐但是距離羅斯福路僅數步之遙。就因為在那有零東站牌﹐比古亭市場站受歡迎太多了~ 當年獨領風騷的非零東莫屬。

摘錄自「千里尋人懷舊情」Part I
http://www.4thgrader.net/vault/files/20051211SearchingOldFriends.pdf

(c) 少年十五二十時
串聯各校的0東

我們那個年代,初中是嚴禁男女交流,交男女朋友是叛經離道,非乖學生所為也。上了高中,男女交流豁然解禁,但仍屬非正式之往來,以周末郊遊打團體戰為最主要活動,平日就是靠搭公車的機會。其中以0東為最熱門的路線,因為它行經半個台北市,包括建中、北一女、中山,放學時車子經過南海路,總是看看有哪些人在等車,不是等著他們上車加入人擠人,就是光明正大的在車上看,還可以評頭論足一番。以前上學為了怕遲到,只要來一班車,不管已經滿到門口,只要司機開車門,就是往上擠。後門上不了就剪了票後前門上,不是把車掌小姐擠到角落,就是在前門足不著地手不扶桿。在車上近距離,制服上繡的班級名字想不看都不行,看多了也知道了好多人。而初中時復興也在0東路線上,電力公司是個大站,我們在下一站師大上車的,常常望著車子過站不停,要不然就停了好遠,等我們氣喘噓噓跑到時,剛好放完乘客,關門揚長而去。後來為了避免車子過站不停,就往前走一站或根本搭回頭車到南昌街起站上車,還可以好整以暇地坐看大家擠成一團,這就是我們K書之餘的一種娛樂。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3 11:29 PM 回應 

公路局的車子主要是接駁台北市郊區到火車站﹐在市區內停靠的點並不多﹐站與站間距離約略是公共汽車的三倍。其中有從深坑﹐也有從三峽開進城裡﹐還有一條路線是從新店(or 中央新村)開往火車站附近的終點東站或西站。由於從南方進城的路線到公館後都相同﹐只停金門街、南門市場、氣象局就到西站了。所以金門街上車氣象局下車﹐可搭的班次很多。雖然票價較公車貴﹐但是02的母親任職公路局﹐免費眷屬票多得用不完﹐既圖方便﹐又圖優惠﹐只好棄美色就現實。要養眼﹐等放學再說。現在的小孩花樣多﹐光是個隨身聽﹐就可以打發好一些時間﹐照顧了耳朵﹐眼睛自然就無所謂了。不像我們以前﹐早上坐車﹐即便站著都有可能拿著書本拼命背﹐放學回家少了那份壓力﹐當然就肆無忌憚地亂看啦~

倥仔顯然小時候是02鄰居﹐連「廣來」都叫得出來。至於「豪華」﹐隔著羅斯福路﹐在另一個世界﹐難怪毫無印象。

02記得那個教堂﹐因為曾經在門口拍過照﹐趕明兒找出來看看能不能見人﹐至於是浸信會的教堂﹐就遠遠超出02的理解能力了。

"小時候每年國慶前都有大隊的裝甲車停在新生南路兩側"﹐這個02也印象深刻。所謂新生南路兩側其實就是沿著塯公圳的兩側。好多坦克車﹐頭尾相連﹐一字排開﹐非常壯觀。

"勝利女神飛彈則固定放在古亭國小內。"﹐這可是新聞﹐因為從來沒去過古亭國小。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11:55 PM 回應 

浦城街口的理髮廳﹐可是叫「東南亞理髮廳」﹖在02的成長記憶中﹐是「馬殺雞」的始祖﹐從此那個瘦長旋轉個不停﹐紅白夾雜的霓虹燈就不再單純。它的對面是「今日理髮廳」﹖短短小小的浦城街﹐何德何能﹐居然有兩家知名「理髮廳」﹐可見大家都很重視門面。

「東南亞理髮廳」的隔壁﹐其實來頭也不小。一樓是餐廳﹐靠右的窄小樓梯﹐筆直上到二樓卻是很受歡迎的舞會場所。那時候﹐跳舞還會怕警察臨檢﹐萬一警察來了﹐只好燈一開﹐也顧不了見光死﹐眼睛拼命眨適應光線﹐強自鎮定裝成在開同樂會。慌亂中﹐藉著燈光﹐趕快看看剛剛的舞伴。Wow~ 不是警察前腳走﹐我們也跟著後腳溜﹐就是重新換一個目標﹐......哈哈哈~ 這是02瞎掰的。想當年﹐都是一路乖乖唸書上了大學﹐聽到警察已經腳軟﹐非常心虛﹐那敢留戀。所以場地好﹐無非就是不會有人鬧場﹐沒有「警察來了」的驚嚇。「東南亞理髮廳」隔壁那家潮州菜餐廳﹐絕對是地方要角﹐鎮得住場子﹐否則不會許多系都在那開過舞會﹐02印象中就去過至少三次﹐其中還有一次是政治系憑藉著均衡的男女比例自行舉辦的。根據呂振群的記憶﹐那次他和陳大力到02家搬音響﹐在樓梯間遇到打牌散會的媽媽們﹐因為陳大力的母親、02的母親及牌友們都是公路局同事﹐陳大力又有異人之像﹐一眼就被認出。那個時候﹐浦城街北(左)邊住有璩榮昱、李簡美、冷傳琴﹐南(右)邊住有周裘琛、02﹐據說周作民也住方圓之內﹐不過02從來沒見過。

浦城街到底右轉沒幾步是周裘琛家﹐左轉沒幾步就是師大後門。由於師大操場及英語系都非常靠近後門﹐02常常鑽小門去打羽毛球﹐只要小門一不開﹐就覺得虧大了。所以說02從小就是"走後門"長大的一點都不為過。

除了上述鄰居﹐大二轉到會計組﹐赫然發現班上有著一對笑笑酒窩的甜姊兒﹐鄭碧雲﹐居然就是也在浦城街南側的米店公主。我們可是都吃她們家的米長大的。

短短的浦城街﹐街頭是心照不宣的"舒壓"場所﹐大學生的韻律交誼廳﹐街底是野台戲孩童的最愛﹐中間就散居著我們這些一輩子都有牽扯不完關係的同學。三十年後﹐理容院早被淘汰﹐雜貨鋪卻還在﹐老闆夫婦還記得我們﹐雖然我們都離鄉背井﹐但是那個小小的方圓之地永遠留存心中。

~ 02 於2007, 09, 18

搞了半天﹐原來饒大衛及錢義隆都是浦城幫。難怪李簡美說要搞張古老浦城街地圖﹐周裘琛一開口﹐02外行裝內行﹐破綻立露。其實02對那些浦城街巷弄號碼一概不知﹐因為雲和街相對簡單﹐前面這段沒有巷弄。沒想到浦城街比雲和街還短﹐支流卻多﹐一旦歸隊﹐人氣不輸大馬路。

02初高中除了走自家公寓樓梯時偶爾碰見的1975級台大電機系陳久威學長﹐其他同齡男校鄰居﹐自動過濾一概看不見。要做陳學長的1971建中通訊錄﹐還真需要一點理由呢。

倥仔不遠千里來理髮﹐讓02想起老式剃頭師傅開的小小理髮舖﹐很多師傅是軍中退伍的理髮師。以前純樸的環境﹐不知是否沒習慣讓女士整修頂上髮膚﹐02的爸爸哥哥都是在去生計麵包店的小巷中一家好小好小的男士理髮舖打點三千髮絲。數十年不變﹐寧可享受老師傅純熟手藝﹐即便少了流行的簡易按摩﹐也從無二心想去嘗試後來那種男女都可去的亮麗美容院。公公帶兒子也喜歡去那種踏實的純男士理髮舖﹐離開小店時個個神清氣爽﹐好像要回部隊檢查儀容。

~ 02 於2007, 09, 22

三十年前的舊事:
浦城街二巷從前是羅斯福路二段一零一巷,通師大體育場側門,晚上極黑.一零一巷靠近羅斯福路是最窄的一段.
錢義隆和饒大衛都住過一零一巷.喬維明曾住羅斯福路二段八十一巷.
浦城街四巷直通羅斯福路金門街公車站,巷口有兩家麵包店.一家是新生,隔壁是健泉水電行.
另外一家麵包店就是生計(對啦就是在此地月餅很好吃的生計).他的二樓常租給大學生開舞會.只要有一群青年男女群聚在公車站,那八成當晚有舞會.可惜印象裡沒在那跳過.
浦城街六巷/十六巷都是住家,當年也有幾棟很大的日式平房和大院子.當然晚上也是黑黑的.冷傳琴住十六巷口,商學系主任洪文湘是她的鄰居.
浦城街二十六巷靠近浦城街口是李簡美家.
浦城街走到底是師大女生宿舍.從前和師大路是不通的,後來才打通.我就住在那轉角上.每年看免費野台戲和師大游泳比賽,是最好的包廂.
最早時野台戲是搭在防空洞上,擠的人山人海.然而隨著楊麗花的崛起也就沒落了.

02,還記不記得靠雲和街口的陽春麵攤? 還有十三巷口的雜貨店?米店在那就是想不起來.
浦城街十三巷從前是單行道,大部分租給學生.我還記得一個一元的菠蘿麵包和蔥麵包–剛出爐熱的真是美味.YUMMMM.
還有師大夜市的蔥油餅攤(靠十三巷),牛肉湯麵,沙茶炒麵.師大路拓寬後這些店都搬開了.
至於東南亞理髮廳,眾所周知,就不須要多說了.
浦城街住了十三年,最近一次經過是 1984 ?? 
(my young years, from 2nd grade to sophomore of college).

2157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19 10:07 AM 回應 

真沒有想到世界原來這麼小,那時候在你們家巷口應該有一家水泥工廠,它們有一半在製造煤球,有一大片空地上堆放著等著讓太陽晒乾的水泥製品與半乾的煤球。

在一條小巷子口旁有一家西點麵包店,它名字叫「廣來」,它與另一家競爭者「豪華」隔著羅斯福路競爭,如今豪華依然健在,但已改成食品公司。

由巷子進去可以走到新民小學,但要穿過一大片農田。往另一邊走去,就是溫州公園,它之旁有一家長老教堂,在往前是浸信會的教堂,再過去就是新生南路。小學一半的同學都住在這一區。

小時候每年國慶前都有大隊的裝甲車停在新生南路兩側,而勝利女神飛彈則固定放在古亭國小內。

新生南路鎦公圳上的水管是我們練習走獨木橋的道具,其實那時水質還不算太髒,兩岸楊柳隨風搖曳。還記得那時的懷恩堂嗎?它在現在的麥當勞台大店後面,有好大一片漂亮的草皮,草地上立著一座宏偉的大教堂,在聖家堂之前它是新生南路上最美麗的。

也許你不相信,小學時代鳥槍還沒有列入管制,我們會一群人扛著一枝半人多長的鳥槍沿著新生南路一直走往台大農學院的山腳下打獵。農學院有好大一片稻田,散在舊基隆路兩側。在山腳下是台灣省立農業試驗所,小學同學的老爸在那兒工作,所以我們常去打桌球,也在實驗用的冰箱裡作冰棒吃。

這一片天地裡的故事寫不完吧?要分幾次寫呢?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0 02:29 AM 回應

對了02,難道你不知道曹一他父親是古亭區的區長嗎?而且還連任不止一次。而你所說的羅斯福路另一半的陌生世界,正好就是古亭區。它真的和大安區有很大的差異,羊腸鳥徑加上一條鐵路橫貫,鐵路兩側和全世界的鐵道景觀大同小異就是違建林立;再過去就是新店溪,每年在中正橋頭都有一個很大的活動告示牌,上面註明著最新的死亡人數印象中每年都有近百人,提醒想要下水游泳的人不要貪涼,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說來你也可能不信,在中正橋附近有一艘警用的快艇,它會沿著新店溪一路溯溪而上到今日的福和橋,艇上有專人用一根大竹竿打小孩子,一旦看到巡邏艇破浪而來,光著屁股的小孩子就驚叫四起抱頭鼠竄往蘆草堆裡躲;動作太慢的人會被毒打一頓後罰站幾十分鐘。不知道曹一與家人會不會曾在家中的陽台上遙望過這幕幕水濱鬧劇?

  曹一他家就住在新店溪旁的水岸第一排,是一幢漂亮的別墅。大約是十年前,看到報紙上有一篇台北名人的美食指引,居然是介紹美食專家曹一而不是劉效宏,當然後者也被時報周_登過,但是僅報導他的電子專長與事業而非談他的美食心得;只是我一直以為曹一會往氣功之類的健身事業方向發展,沒想到是如此細緻的美食健身事業。

  副刊的專文報導中指他發展出一種小眾易牙居式的美食專賣服務,在自己家中用慢火細煮式地招待很特殊的貴賓們享受最高檔的中式佳餚。報導中好像有提及一道名菜東坡肉或是家鄉扣肉,而所介紹的場地也好像是那幢他從小生長的舊別墅,證明曹一是一位很念舊的人,不知老同學可否插隊先嚐?因為在報紙專訪之前就已經註冊排隊想去見識的人已從古亭區排到大安區境內了,正常情況下在上報後人潮一定會加倍不止;不知如今情況處理的如何?

  我只知道古亭區三字已成了歷史名詞它被大安區給活生生地併吞了,每思及此都有些感傷,但曹一的感傷應該更深沈些,必竟他在古亭區生活的時間比較長,記憶也比較多;再加上他父親的特殊身份與古亭區的歷史淵源。這個世界裡的故事02該找他出來好好談一談才是。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1 12:03 AM 回應

印象中早年從古亭國小去師大,如果不想從龍泉街裡摩肩接踵地逛,則可以選擇另一條路走師大後門,好像就是02所提及的「雲和街」。那個很小很小的後門不知如今情況怎樣?師大風貌變得比台大還厲害,連大地標建物都所剩無幾了。

  古亭國小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項重要的傳統,就是每屆畢業生們要穿戴整齊,由學弟妹們恭送出校門,然後他們幾百人魚貫走在龍泉街裡往師範大學的大禮堂前進,去舉辦隆重的畢業典禮;是否有取其「魚躍龍門」之寓意不得而知,但是眼睜睜看著大哥哥大姊姊們配著紅花走在校外街上的景象,豈能不令後生們羨慕?

  很可惜在我畢業前,古亭國小不知哪兒弄到一筆錢蓋了個大禮堂,它真的沒有師大的禮堂好看,當然意義上更差得多。無奈之下我們被硬生生地剝奪了那「魚貫」走在「龍泉」街裡的資格,也一生都不曾享受過幾百人配著紅花同遊大街的榮耀與喜悅。所剩僅是無數次三五成群地偷偷摸摸晃蕩在龍泉街、泰順街、雲和街、浦城街的巷弄裡,奔向師大的後門。

  龍泉街裡早年有一群山東大漢賣燒餅,他們也賣韮菜盒子與水煎包,後來連湯麵之類的也賣,大概是客人流失太快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最令人懷念的是他們的長型貼爐葱燒餅,很多很多年以後曾在忠孝東路靠安和路口的巷子裡吃到過,再以後也曾在在新竹市東大路某巷子裡吃到過,等新竹那家的第二代轉行收攤後那滋味就從世界上消失了。

  龍泉市場裡,大約是今日的師大路往浦城街的某巷子口,有一家店名叫作「王儍子刀剪店」,小時候很不滿意它的店名,對那位臉上有些麻子點的山東藉老板也不很認同,因為他把姓王的人都給搞儍了,搞得不儍都不行。但是據老爸說「王儍子」三個字是他偷來用的,真正有一個出名的王儍子賣的刀才是好刀,他家的刀並不好;王儍子的意思是憑著一股儍勁認真打刀磨刀,所以他店裡的刀又耐又快非別家所能及。後來所有的刀剪店都倒斃了,再後來連巷子裡遊走打著鐵板串磨刀的攤子也不見了。十多年前在上海去某著名「小泉」刀剪店買了把剪刀回來送給老爸,因為他始終認定手工刀比較鋒利,他誓死不用日本鋼刀,所以後來他連廚房也不進了。

  浦城街羅斯福路口有一家腳踏車店,那是創造生命中重要元素的關鍵點。小學一年級時三個光頭小男生湊足了兩元新台幣,去租了一輛小腳踏車推回古亭國小的操場,結果三個人就在那短短一個小時內奇蹟般學會了騎自行車。當人類學會了使用輪子這工具後,文明的進程飛躍般向前;而我們也因為腳踏車而擴大了所能觸及的世界。

  那腳踏車店好像一直都還在只是愈來愈不起眼,倒是它旁邊後來冒出的兩家「觀光理髮店」總是讓人想入非非,許多年後在街上見到「真正純理髮」的店招,很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8/28 01:39 PM 回應 

有人不會騎車只好坐著三輪車東奔西跑,有人命沒那麼好差一點就呱呱落在某三輪車上,從此他視三輪車如山般恩重,不敢小覤褻玩。當年他媽在福州街口「林碧娥助產士」的扶持下進門就定位時,據說已經看見小腦袋了。他老爸又哭又笑地去向三輪車夫道謝,鏡頭可能有點像是盧貝松的法語電影TAXIⅡ的片頭。

  高中之前「林碧娥」的招牌依舊懸著,每回零南公車在此轉彎時他都要向那幾個「漢字」致上最敬禮。後來也忘了何時?那標準的日式花園平房拆了,蓋起了國語日報的大樓。大風吹下它隔壁的老和平醫院搬風到廣州街口早先的陸軍總醫院去,而遠在新生南路金華女中旁的婦幼門診中心,遷移到此掛起了婦幼醫院的招牌。

  聽說此地十分靈傑,婦幼醫院幾十年來都業務鼎盛忙碌得很;不甘地氣全沾不上又跑去麻煩了它兩回,算起來二女兒和她老爸同出於一脈地理。

  三女兒卻正好趕上了市立醫院聯合門診開辦,此地進行改造重建,業務全數移到和平醫院去,但SARS陰影猶存「和平」二字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就轉介去新成立的慈濟台北分院,它位在秀朗橋附近屬新店市,也勉強算得上同飲一江春水,風水依舊。

  如此深的臍帶關係,讓人不深愛這片搖曳著椰影的城南舊地也難。

  據老一輩的說法,在日據時期的三線道即今日的愛國東西路以南,並沒有什麼「馬路」。民國四十二年遷進羅斯福路旁新建的眷村時,混凝土鋪的馬路僅到南昌街和平西路口,從古亭市場起就是一大片竹棚違建區。直到民國四十五年左右羅斯福路才修建到公館圓環。

  但是在那幼小的腦袋裡所記得的是,從忠孝西路監察院開始椰影就搖曳不斷;那時還有一座用來炫耀的「天橋」名叫作「復興陸橋」橫跨在火車站往基隆方向的鐵道上,以保證老蔣的車隊不會被火車阻攔而遇險。橋南即中山南路,它的兩旁一開始就種滿著大王椰子樹,過愛國東路就是羅斯福路頭,大馬路兩旁仍延續著中山南路的景象也種滿了大王椰子樹,等我有記憶時那些椰子樹都已十分高大茂密了。

  據說原本它要被命名為中正路,取其繼承中山之意。但後來可能是感念山姆大叔羅斯福救命之恩,忍痛讓賢。結果全台灣各地都有一條中正路匹配中山路,僅台北首善京城裡沒有中正路。

  別忘了士林那條小小的中正路是在它還屬於台北縣的古早時代裡命名的。而羅斯福路僅建到公館,也是因為過了蟾蜍山就是台北縣景美鄉。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8/29 01:24 PM 回應  

台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478599.shtml

去年黃禎祥醫師問02老家附近那棟荒廢平房是否梁實秋教授住過,02回答「沒聽爸爸說過」。原來02全家1969年搬到雲和街的時候,梁公公早已經搬離,倒是楊景邁伯伯一直是雲和街的鄰居。

 
1964年師大英語系教職員及眷屬旅遊
最後一排中間: 陳秀英教授、中右: 黃女士
倒數第二排最右:林炳錚教授
中間一排:楊景邁教授夫婦
第二排: 林炳錚教授夫人、梁實秋教授夫人程季淑女士、右二人不詳
最前面第一排: 林莉、林益、楊世平(現任三總心臟科醫師,楊景邁教授的公子,1972復興、1974建中校友)、梁實秋教授 

2011, 07, 22

感謝無名氏賜稿,02應該來編個迷你泛浦城街通訊錄。

浦城舊事補遺(獻給所有浦城週圍的四年級生)
石永貴先生所提及的名人外,16巷口是間糖果舖,老闆不太和藹,隔壁住的是國民黨元老鄒魯的家,其子為非洲農耕隊隊長鄒梅,在鄒梅過逝後家人不知去向,房子逐漸頃倒,但是他的屬下卻替他看管房子達三十年之久,靠賣水果維生。直到民國九十年間,鄒梅之子與國民黨間的產權官司勝訴,如今房子已改建為一棟豪宅。

當時浦城街巷子內的房子凡是漆成綠色的大概都屬於國防部的,還有一位曾任政戰學校校長、空軍官校校長的胡偉克中將,住在師大路86巷,巷內除了老蔣故總統的御醫熊丸外,還有一位名牙醫朱光潤女士。

因為胡偉克中將住在師大路86巷,所以空軍將官臧錫蘭(空軍王牌:保有擊落敵機7架的記錄)與張光蘊少將也常常出入,也經常在洽公之餘,來舍下坐坐。

22巷口內有一間很少人知道的國大代表招待所,後改建為國民大會圖書館,扁政府下台後成了蚊子館。
 
6巷也住有許多名人,像師範大學僑生輔導室主任田漢祥一家就出了籃球國手田希和(長子),他也是職籃好手田壘的叔叔,他的么妹是影劇圈的田希仁,16巷早年還有一位教鋼琴的秦老師,她三個女兒都是全省冠軍,祇記得兩位的名字,秦培慈和秦培妮。

4巷名人更不徨多讓,第一戶2號名叫蔣孝佐(輩份上是蔣經國侄子),擔任總統府會計長一職,對門1號是徐桐生服務於中國航運公司(船王董浩雲的)擔任會計,在1960年代每天巷子固定出現兩部車就是接送他們上下班的,蔣家有三男兩女,僅么子蔣還成年齡與我相近,常來串門子,6號是師範大學理化系主任(後升理學院院長)王成椿教授,他是日光能發展的鼻祖,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趙金祁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教務長、校長及教育部政務次長,趙金祁、趙涵捷父子先後當上國立大學校長在國內是第二例,成為杏壇佳話。這些王成椿教授屬下的副教授,講師,助教全都住在16巷對面的雲和街1號,師大宿舍,於2010改建為雲和教學大樓。6號對面住的是國民大會秘書長、總統府資政何宜武,全家人都深居簡出,他的孩子年紀也大我們許多所以沒有交集(長子邦立、次子邦定、女邦聲,分別研究醫學、電機及環境科學)。其孫女之元以最優成績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為該校成立一百六十年來第一位女畢業生。另外影劇圈的小紅莓,黃雅珉姐妹一家1980年代也在4巷住過一陣子。配音名人王景平小時也住在對面羅斯福路三段178巷內,還有一對姐妹花沈綿綿與沈時華以前是住泰順街60巷(師大路92巷對面)。

談完了大人物,也該聊聊升斗小民,1960年代浦城街還有一幫拉三輪車的,頭頭是旅長退下來的,他們輪流排班,地點就是4巷口,我上小一時家人不放心讓我自行上下學,就僱了老丁天天接送,他們集體休息的地方就是鄒梅家對面牆邊,那時浦城街還有三戶圍章建築,在雲和街口的姓稽,靠賣炸麻花維生,在13巷口對面牆邊有兩戶,一戶全都是山東老鄉,靠賣早點豆漿燒餅油條火燒維生生意很不錯,其中一位姓秦後來就結婚落腳在13巷,另一戶姓于,老爸當初中教師,老媽賣甜鹹芝蔴燒餅,貼補家用,上有公婆,祇有一位獨子小名小文,年紀與我相同,他更是厲害,好像整條街的人他都認識。

在4巷口對面,是兩間店舖,靠13巷口的是雜貨店,從各式零嘴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幾乎全包了,老闆姓陳,子女甚多我從沒搞清楚過,但是么兒陳光鏡在入伍時與分我在一起,他們隔壁是炭店,自己沒生出小孩,領養了好幾個男女孩子,長大後都有分到房子,也大都住在浦城街,別小看賣炭,他們可是浦城街的大戶人家,早年理髮都是去師大路92巷口,後來在1970年代在4巷底羅斯福路三段17巷來了一個客家人開的理髮店,這一待就是40年,把附近的生意都搶光了,巷子口就是羅斯福路三段頭,兩家麵包店新生與生計拼了30年,最後新生走了,原址租給許多行業但都生意不好,似乎風水有點影響,西元2000年後生計老闆娘與大女兒又從美國回來重振聲威,先在鼎泰豐對面買了個新店面,又在4巷買一戶住下。早年在和平東路2段再興幼稚園旁的普一食品,也無法適應潮流,於今年初歇業了。

浦城街口確實開的是腳踏車店店名“高平”,我們常常一租就是一個下午,繞著週遭找同學,去河堤邊探險,其實這種腳踏車不太好騎,因為煞車時是踏板向後踩才生效,速度太快往往煞不住。

再談到野臺戲,當時小芋頭既不懂閩南話,也無宗教信仰,根本搞不清楚是那位神明過生日,反正每年都在浦城街底防空壕上搭戲臺子,當年浦城街底沒打通,所以不防礙交通,每次唱四天,所有信徒都踴躍捐款,熱鬧無比,一大群小販都靠跟廟會賺錢,有賣雞蛋冰,紅豆餅,打香腸,打空氣槍,撈金魚,賣小鳥,寄居蟹,賣知了,獨角仙,文鳥算命,套圈圈,賣糯米大腸,豬血糕,麵線等等,結束後還用紅本子公告收支,每年的捐款大戶都少不了炭店。1980年代末期開始改放露天電影,廟會活動從此就式微了。

國慶閱兵古亭國小是重要的暫住點,因為校園開闊,離總統府又近,自然是不二選擇,除了勝利女神防空飛彈部隊外,還有裝甲部隊的坦克車,下課時自然爬滿了好奇的小朋友,只苦了要保養裝備的阿兵哥,不知道為甚麼平時下課學校規定跳土風舞Mayim, Mayim -水舞-是以色列的曲子。另外一個小故事:當年古亭國小姓石的同學特別多,原來影星胡冠珍的奶奶辦了個義光育幼院,好心收容許多孤兒,就都跟奶奶姓,早年民風淳樸,沒人歧視或霸凌他們。

北師附小的校風很自由,不記得是那幾天最後一節課都是社團活動,但是我們這一夥96巷的小朋友,總是跟商毅華主任捉迷藏,因為我們有條秘密通道,大夥爬上圍牆邊的大樹利用擺盪的方式就跨越了3公尺寬的塯公圳落在76巷的土路上,然後直奔到底,穿過稻田(現今辛亥路二段),由台大女九宿舍旁進入校園(當年沒有圍牆),目的地是台大實驗農場,目標是芭樂或桑椹,其樂融融,這是不用花錢的最高享受,偶而換換口味,那附近的農田就遭殃了。

現在回想起來,以前因為學區的關係,地域分的很清楚,所以古亭國小的學生都集中在羅斯福路,和平東路一段,新生南路三段,辛亥路一段的範圍內,北師附小的學生都集中在建國南路二段,和平東路二段,辛亥路二段,復興南路二段的範圍內,但是學生人數古亭國小是北師附小的一倍。

屬於師範大學全體畢業生的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話稀少的年代,浦城街週圍有三座公共電話亭,分別在1.師大路92巷口2.浦城街4巷11號3.生計麵包門口,這三處成了聯絡中心,舉凡租房子、兼家教、約會、郊遊、跳舞、寫報告,都透過此,甚至還常看見失戀的女生在一旁啜泣,如今全消失了。

至於浦城街為何如此興旺?話說1965某戶失火燒個精光,後來改建成公寓,據老一輩說地越燒越旺,所以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

最後再描繪一下浦城街周遭優秀的四年級生:

1.賴永智  國泰綜合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兼胃腸內科主任。
           原住浦城街4巷4號排行老四的四年級生,古亭國小、1971建中、 1978台大醫學系
           誰說四不吉利?他是浦城街第一位醫生

2.翁林仲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眼科主治醫師
           原住浦城街1971再興初中、1974再興高中、高雄醫學大學;日本北里大學醫學博士
           他是浦城街第二位醫生

3.唐代霖、唐代駒、唐代彪一門三傑(大哥是三年級生暫且略過)
           原住浦城街
    唐代駒   1974東海生物系1976東海生物碩士,1989布魯明頓的印地安那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美商Vaxin公司創辦人,專門研發人流感與禽流感疫苗
  唐代彪   1971再興初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
           東海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4.沈乃正  原住浦城街  1971再興初中、1974建中、1979台大地理、1985美國電腦碩士
          他是浦城街第二位國手,專精橋牌

5.楊尚天  原住羅斯福路三段6號(生計斜對面金門街口)  1966古亭國小 1969大同中學、1972建中、1976台大農化
          美國普渡大學博士,長期從事生物工程和生物加工的研發,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

6.嚴震生  原住金山街(現金山南路) 1966北師附小、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美國普渡大學政治學博士、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政治學歷史學雙碩士、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所所長,聯合報專欄作家

7.劉祖乾  原住夏門街,1970再興初中、1973建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美國普渡大學土木環工博士、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教授
國光石化專案環評小組委員

四年級生居住浦城街的再興校友

4巷
1970 沈祖慰  1971 沈乃正、唐代彪、翁林仲 1975 曹啟文

6巷
1972 周作民、顏乃欣

13巷
1972 羅惠珍

26巷
1972 李簡美、鄒青熒


附註:
1. 臺大校園裡大部分的龍柏樹以及杜鵑花,是民國40年代由國民黨員元老鄒魯之子鄒梅,透過園藝系杜賡甡教授,從陽明山自有土地贈送移植的。(園藝系康有德教授2009年8月27日口述)

2. 生計麵包巷口是羅斯福路三段17巷,進來沒兩步路右手邊是17巷1弄,有個可愛的女生住在那裡,她是徐敬嫻,1975輔仁大學家政學系,我們從小住這麼近,卻一直到20歲那年,因為去上暑期英語會話班自我介紹時,彼此才認識,她還幫忙我作了一次作業。其實4巷還有兩位北一女的鄰居,8號陳一梅1967北師附小、1973北一女,周先器住羅斯福路二段117巷(後屬於4巷)1966古亭國小1972北一女、1976台大護理。

3. 凡提及姓名地址者,老一輩幾乎都已過世,年輕一輩都已遷移原址,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喚起諸位看官的回憶,可以幫林莉找到失聯的同學,那就值回票價了,至於沒被提到的優秀份子可以自行回應,也請原諒記憶有限無法一一顧及。

無名氏於2011年8月

It’s a small small world ,最近的幾篇文章----『我的父親----永遠的船長---沈繩一』及『阿輝的故事』,文中提及的人物許多都和我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真是無巧不成書。

商業週刊-話題人物--『船長的女兒周美青』一文中有訪問美青姊父親的同學沈繩一先生,及部屬朱乾先生,他們三人及我的父親都唸的是「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後來併入交通大學),這批人就是臺灣最早期的船長(甲等),後來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前後屆同學,先後成立船長公會、領港公會、驗船中心、海事檢定社,幾乎壟斷台灣海事方面的相關行業。

民國四十年代,船長(甲等)的底薪是每月四百美元,獎金另計,而當時公務員月薪約僅新台幣兩百元(約合五美元),船長薪資超過公務員八十倍。船長工作一個月,就抵得上別人工作六年半,更特別的是當時的政府經濟處境艱難,為了獎勵賺取外匯,所以這些賺取外匯的個人或公司一律免繳所得稅,更妙的是當時美金與新臺幣的官定匯率是1:40,在外匯管制的時代,許多想移民或出國唸書的人都想盡辦法去黑市購買美金,於是衡陽街的銀樓就主動找上門來,用1:42來收購再用1:45賣出,所以光是匯差就又多賺了公務員四個月的薪水。
  
但是這批船長及船員,卻是最早的台勞,因為當時國外的工資已經高漲,技術人員的薪資當然更高,外國的船東有船無人,臺灣卻是有人無船,加上臺灣船員素質高所以成就了一大批所謂的外借船員,他們按航程排休假,幾乎兩年才休三個月假,所以在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都不是那麼的融洽,離婚率高,問題兒童也不少,這也是想像不到的後遺症,至於工作的艱辛,與受到的歧視,反而顯得微不足道。

我母親生我弟弟時是在今天的婦幼醫院,鄰床待產的就是沈其光的媽媽,她們同是船長之妻,又是學長與學弟,更是同宗,所以格外親切,沒記錯的話我弟弟早其光兩天出生。

『阿輝的故事』也有許多巧妙之處,高靜華父親高逸鴻是國寶級畫家,她的母親與我的母親是臺灣師範大學第一屆教育系的同班同學,她的弟弟高國華(補教界八卦名人)與我弟弟是再興隔壁班同學。陳一梅是我小時候的鄰居,蔣培華是我專科的同班同學,和平東路二段96巷 ,成功新村、建華新村、岳廬新村、都是同學的居處,也是常出沒之處。

最後再提一個三代同學的故事:

我的外祖父與宓氏(名不詳)是同班同學,我的母親與宓平是同學,我唸再興宓哲襄與我隔壁班(不清楚親屬關係),由02資料:宓哲菲 1961 復興小學第四屆仁班,可能是其兄或堂兄。

2011, 09, 26

 

發表於 2007/06/29 12:13 PM
| 未分類[] | 回應 [] | 引用[] | 人氣 [] | 推薦 [] |


1976 建中←上一篇 │首頁│ 下一篇→Commencement
本文引用網址:

引用列表()

回應列表()


原來如此。

謝謝告知。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3/02/01 01:39 PM 回應 


encore

 

喜歡Cello的意大利麵,但是在永康公園邊的那家已經搬走了。今天看到有它的主廚,在附近開了一家。

20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3/02/01 05:11 AM 回應 


謝謝表姐治平,送來一堆老照片。

找了好久,終於找到這張照片,原來小時候記憶深刻的教堂是信友堂,已經改建,在此回憶原貌。

196? 攝於台大新生南路側門塯公圳大溝前

(點小圖變大圖﹐再點右下角變全螢幕)
左圖:196? 攝於台大新生南路側門塯公圳大溝前
燕玉、林莉、治平

右圖:196? 台大校園
林莉、燕玉、治平

以上照片見主文一開始。

嘻嘻嘻,小時候最常去的「公園」就是台大。
有綠地、有水道、到處可以坐,人又不多.....

最重要的是,離家很近。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10/11 08:42 AM 回應 


> 稍早,02已經因為發表從小對醫生的根深蒂固印象,被罵了。

可能因為這陣子不易上網,沒注意到,

不過罵照罵,講照講,都是言論自由啊

 

> 船長家庭比公教人員富裕

我個人對此並無太多體會,只記得小時候有次看到父親在船上寫信回家,要母親注意姊姊和我的營養,每天早上給我們一杯橘子汁,

我那時看後高興得不得了,每天都在盼,

但等了大概一個月還沒盼到,終於忍不住問媽媽,甚麼時候可以喝到橘子汁

忘記母親怎麼回答的,反正這事一直沒有發生,

念大學時還會因為忍不住多買書而在康園吃自助餐只點一個冬瓜,一餐10塊錢,

如果能選,我年幼時比較希望我的父母是老師、哲學家.....,

至於是否富裕,比較不是重點,餓肚子看書更有感覺,吃飽了反而睏。

聽音樂也類似,順遂時比較聽不出甚麼感動。

不過父母或兒女,彼此都不是自己能選的,期待太高反而更不易幸福,無論如何,我仍認為聖經有句話「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很有道理

活到現在,更覺得上帝是精算師, 也只有上帝才知道甚麼是真正的好

所以魔鬼引誘夏娃吃禁果(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時,是說

「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

(創世記三5)

知道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真是神獨有的特權啊!

蕃薯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10/06 08:08 AM 回應 


稍早,02已經因為發表從小對醫生的根深蒂固印象,被罵了。

現在,如果繼續發表對船長家庭的印象,會不會有另一群人抗議?

真的,印象中談理平、璩榮昱父親都是船長,高三導師魯竹芬老師的先生也是船長。

船長家庭比公教人員富裕,家裡有許多先進的舶來品。去年去拜訪魯老師夫婦,他們家在1974年就有攝影機,能拍錄影帶。原來背後代價是一家之主常年不在,這真是我們小孩子只看表面不能體會的另一面。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30 05:26 PM 回應 


確實是世交,但我從小到大都甚忙碌(勞碌命),很少出席父親與同學間的聚餐,

直到母親中風,我才回家定居,也陪父親出席這類聚餐,
(也許父母打打算盤,覺得中風換得兒子陪在身邊,略得補償,也不算全輸)

因著聚餐也與沈伯伯沈媽媽(以及父親其他好友)較多見面,他們都很關心母親病情,也知道父親對吃很講究,但此時不得以天天要吃我煮的菜,很難為,所以聚餐時都主動招呼我父親別客氣,盡量打包帶回家繼續享用 .....

我結婚前的一個聚餐場合向父親好友們報告這喜事,也才知道乃正也剛結婚不久,沈媽媽說那時因為知道我們家處境艱難,所以覺得還是不發喜帖給我們較妥,怕我們知道了心裡難免會有點起伏波動,

我真的很感動沈伯伯沈媽媽和每位父親好友的細心關懷,這也是支撐我們家渡過難關的重要力量。

沈其光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30 10:49 AM 回應 


通常一般人都不會知道自己母親在生產時,鄰床是誰,甚至連新生兒的姓名都記得。兩位沈家算是世交嗎?

蕃薯同學居然連另一位沈同學也晚婚都知道,太厲害了。就可惜不知道沈乃正在再興失聯名單上久矣。要不是30重聚,還真不知何時才能等到無名氏出手協助。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29 07:24 PM 回應 


哈...我也是婦幼醫院出生的...^_^

kurich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29 03:34 PM 回應 


真的好巧,

> 我母親生我弟弟時是在今天的婦幼醫院,鄰床待產的就是沈其光的媽媽,她們同是船長之妻,又是學長與學弟,更是同宗,所以格外親切,沒記錯的話我弟弟早其光兩天出生。

> 4.沈乃正  原住浦城街  1971再興初中、1974建中、1979台大地理、1985美國電腦碩士,他是浦城街第二位國手,專精橋牌

我和您弟弟不但出生時間只差兩天,連結婚的時間也很接近,好像只差幾個月(都較晚婚),我幾年前在畢業30重聚時也見到您弟弟,是彼此長大後第一次見面呢。

> 他們按航程排休假,幾乎兩年才休三個月假,……

> 這也是想像不到的後遺症,

> 至於工作的艱辛,與受到的歧視,反而顯得微不足道。

的確,不過我父親退休後,因為母親中風,全家通力合作渡過難關,也培養出革命感情,父親晚年與我們像是朋友一般,是我小時候完全想不到的。

母親中風時全家天昏地暗,現在回顧,實在是上帝給我們家化妝的祝福。

沈其光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29 02:35 PM 回應 


It’s a small small world ,最近的幾篇文章----『我的父親----永遠的船長---沈繩一』及『阿輝的故事』,文中提及的人物許多都和我有直接與間接的關係,真是無巧不成書。

商業週刊-話題人物--『船長的女兒周美青』一文中有訪問美青姊父親的同學沈繩一先生,及部屬朱乾先生,他們三人及我的父親都唸的是「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後來併入交通大學),這批人就是臺灣最早期的船長(甲等),後來上海吳淞商船學校前後屆同學,先後成立船長公會、領港公會、驗船中心、海事檢定社,幾乎壟斷台灣海事方面的相關行業。............

其他詳見主文末

無名氏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28 11:42 AM 回應 


“話說1965某戶失火燒個精光,後來改建成公寓.”
這個我記得,因為我表姐就住燒火的隔壁.表姐夫跟在救火車後面回家才發現鄰居失火.

“16巷早年還有一位教鋼琴的秦老師,她三個女兒都是全省冠軍,祇記得兩位的名字,秦培慈和秦培妮”.
更正:
16巷的鋼琴老師姓方, 先生姓秦. 有四個女兒. 老大秦蕙慈和老四秦蓓慈都得過全省鋼琴比賽冠軍, 也都是早年音樂天才留學奧地立.老二好像是台大數學系畢業? 忘了老二老三的名字, 不過她們家都是秦x慈取名. 方老師是蔣方智怡的嫡親姑媽.

16巷還有卓秀南,和我姐姐同學過.
16巷也有一位醫生- 郭慈惠,北一女(1970) 台大(1977),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執業.她先生是林晃達醫生,台中一中(1969)台大(1976).聽說夫妻都是當年醫學院狀元.



也來講古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07 04:23 AM 回應 


“話說1965某戶失火燒個精光,後來改建成公寓.”
這個我記得,因為我表姐就住燒火的隔壁.表姐夫跟在救火車後面回家才發現鄰居失火.

“16巷早年還有一位教鋼琴的秦老師,她三個女兒都是全省冠軍,祇記得兩位的名字,秦培慈和秦培妮”.
更正:
16巷的鋼琴老師姓方, 先生姓秦. 有四個女兒.
老大秦蕙慈和老四秦蓓慈都得過全省鋼琴比賽冠軍, 也都是早年音樂天才留學奧地立.老二好像是台大數學系畢業? 忘了老二老三的名字, 不過她們家都是秦x慈取名.方老師是蔣方智怡的嫡親姑媽.

16巷還有卓秀南,和我姐姐同學過.

16巷還有一位醫生- 郭慈惠, 北一女 (1970) 台大 (1977), 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執業. 她先生是林晃達 醫生,台中一中(1969)台大(1976).聽說夫妻都是當年醫學院狀元.

也來講古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07 04:06 AM 回應 


多謝無名氏的分享! 老成凋謝, 我們也漸步入當年長者們的年歲. 不同的是我們享有自由歸鄉的權力,樂見老家的改變. 下代的孩子在美出生成長, 想像三五十年後他們尋根之路會在哪兒?

也許念舊這想法都該適時放下!

念舊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06 11:51 PM 回應 


浦城舊事補遺(獻給所有浦城週圍的四年級生)
石永貴先生所提及的名人外,16巷口是間糖果舖,老闆不太和藹,隔壁住的是國民黨元老鄒魯的家,其子為非洲農耕隊隊長鄒梅,在鄒梅過逝後家人不知去向,房子逐漸頃倒,但是他的屬下卻替他看管房子達三十年之久,靠賣水果維生。直到民國九十年間,鄒梅之子與國民黨間的產權官司勝訴,如今房子已改建為一棟豪宅。

當時浦城街巷子內的房子凡是漆成綠色的大概都屬於國防部的,還有一位曾任政戰學校校長、空軍官校校長的胡偉克中將,住在師大路86巷,巷內除了老蔣故總統的御醫熊丸外,還有一位名牙醫朱光潤女士。

因為胡偉克中將住在師大路86巷,所以空軍將官臧錫蘭(空軍王牌:保有擊落敵機7架的記錄)與張光蘊少將也常常出入,也經常在洽公之餘,來舍下坐坐。

22巷口內有一間很少人知道的國大代表招待所,後改建為國民大會圖書館,扁政府下台後成了蚊子館。
 
6巷也住有許多名人,像師範大學僑生輔導室主任田漢祥一家就出了籃球國手田希和(長子),他也是職籃好手田壘的叔叔,他的么妹是影劇圈的田希仁,16巷早年還有一位教鋼琴的秦老師,她三個女兒都是全省冠軍,祇記得兩位的名字,秦培慈和秦培妮。

4巷名人更不徨多讓,第一戶2號名叫蔣孝佐(輩份上是蔣經國侄子),擔任總統府會計長一職,對門1號是徐桐生服務於中國航運公司(船王董浩雲的)擔任會計,在1960年代每天巷子固定出現兩部車就是接送他們上下班的,蔣家有三男兩女,僅么子蔣還成年齡與我相近,常來串門子,6號是師範大學理化系主任(後升理學院院長)王成椿教授,他是日光能發展的鼻祖,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趙金祁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教務長、校長及教育部政務次長,趙金祁、趙涵捷父子先後當上國立大學校長在國內是第二例,成為杏壇佳話。這些王成椿教授屬下的副教授,講師,助教全都住在16巷對面的雲和街1號,師大宿舍,於2010改建為雲和教學大樓。6號對面住的是國民大會秘書長、總統府資政何宜武,全家人都深居簡出,他的孩子年紀也大我們許多所以沒有交集(長子邦立、次子邦定、女邦聲,分別研究醫學、電機及環境科學)。其孫女之元以最優成績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為該校成立一百六十年來第一位女畢業生。另外影劇圈的小紅莓,黃雅珉姐妹一家1980年代也在4巷住過一陣子。配音名人王景平小時也住在對面羅斯福路三段178巷內,還有一對姐妹花沈綿綿與沈時華以前是住泰順街60巷(師大路92巷對面)。

談完了大人物,也該聊聊升斗小民,1960年代浦城街還有一幫拉三輪車的,頭頭是旅長退下來的,他們輪流排班,地點就是4巷口,我上小一時家人不放心讓我自行上下學,就僱了老丁天天接送,他們集體休息的地方就是鄒梅家對面牆邊,那時浦城街還有三戶圍章建築,在雲和街口的姓稽,靠賣炸麻花維生,在13巷口對面牆邊有兩戶,一戶全都是山東老鄉,靠賣早點豆漿燒餅油條火燒維生生意很不錯,其中一位姓秦後來就結婚落腳在13巷,另一戶姓于,老爸當初中教師,老媽賣甜鹹芝蔴燒餅,貼補家用,上有公婆,祇有一位獨子小名小文,年紀與我相同,他更是厲害,好像整條街的人他都認識。

在4巷口對面,是兩間店舖,靠13巷口的是雜貨店,從各式零嘴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幾乎全包了,老闆姓陳,子女甚多我從沒搞清楚過,但是么兒陳光鏡在入伍時與分我在一起,他們隔壁是炭店,自己沒生出小孩,領養了好幾個男女孩子,長大後都有分到房子,也大都住在浦城街,別小看賣炭,他們可是浦城街的大戶人家,早年理髮都是去師大路92巷口,後來在1970年代在4巷底羅斯福路三段17巷來了一個客家人開的理髮店,這一待就是40年,把附近的生意都搶光了,巷子口就是羅斯福路三段頭,兩家麵包店新生與生計拼了30年,最後新生走了,原址租給許多行業但都生意不好,似乎風水有點影響,西元2000年後生計老闆娘與大女兒又從美國回來重振聲威,先在鼎泰豐對面買了個新店面,又在4巷買一戶住下。早年在和平東路2段再興幼稚園旁的普一食品,也無法適應潮流,於今年初歇業了。

浦城街口確實開的是腳踏車店店名“高平”,我們常常一租就是一個下午,繞著週遭找同學,去河堤邊探險,其實這種腳踏車不太好騎,因為煞車時是踏板向後踩才生效,速度太快往往煞不住。

再談到野臺戲,當時小芋頭既不懂閩南話,也無宗教信仰,根本搞不清楚是那位神明過生日,反正每年都在浦城街底防空壕上搭戲臺子,當年浦城街底沒打通,所以不防礙交通,每次唱四天,所有信徒都踴躍捐款,熱鬧無比,一大群小販都靠跟廟會賺錢,有賣雞蛋冰,紅豆餅,打香腸,打空氣槍,撈金魚,賣小鳥,寄居蟹,賣知了,獨角仙,文鳥算命,套圈圈,賣糯米大腸,豬血糕,麵線等等,結束後還用紅本子公告收支,每年的捐款大戶都少不了炭店。1980年代末期開始改放露天電影,廟會活動從此就式微了。

國慶閱兵古亭國小是重要的暫住點,因為校園開闊,離總統府又近,自然是不二選擇,除了勝利女神防空飛彈部隊外,還有裝甲部隊的坦克車,下課時自然爬滿了好奇的小朋友,只苦了要保養裝備的阿兵哥,不知道為甚麼平時下課學校規定跳土風舞Mayim, Mayim -水舞-是以色列的曲子。另外一個小故事:當年古亭國小姓石的同學特別多,原來影星胡冠珍的奶奶辦了個義光育幼院,好心收容許多孤兒,就都跟奶奶姓,早年民風淳樸,沒人歧視或霸凌他們。

北師附小的校風很自由,不記得是那幾天最後一節課都是社團活動,但是我們這一夥96巷的小朋友,總是跟商毅華主任捉迷藏,因為我們有條秘密通道,大夥爬上圍牆邊的大樹利用擺盪的方式就跨越了3公尺寬的塯公圳落在76巷的土路上,然後直奔到底,穿過稻田(現今辛亥路二段),由台大女九宿舍旁進入校園(當年沒有圍牆),目的地是台大實驗農場,目標是芭樂或桑椹,其樂融融,這是不用花錢的最高享受,偶而換換口味,那附近的農田就遭殃了。

現在回想起來,以前因為學區的關係,地域分的很清楚,所以古亭國小的學生都集中在羅斯福路,和平東路一段,新生南路三段,辛亥路一段的範圍內,北師附小的學生都集中在建國南路二段,和平東路二段,辛亥路二段,復興南路二段的範圍內,但是學生人數古亭國小是北師附小的一倍。

屬於師範大學全體畢業生的回憶,在沒有手機電話稀少的年代,浦城街週圍有三座公共電話亭,分別在1.師大路92巷口2.浦城街4巷11號3.生計麵包門口,這三處成了聯絡中心,舉凡租房子、兼家教、約會、郊遊、跳舞、寫報告,都透過此,甚至還常看見失戀的女生在一旁啜泣,如今全消失了。

至於浦城街為何如此興旺?話說1965某戶失火燒個精光,後來改建成公寓,據老一輩說地越燒越旺,所以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

最後再描繪一下浦城街周遭優秀的四年級生:

1.賴永智  國泰綜合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兼胃腸內科主任。
           原住浦城街4巷4號排行老四的四年級生,古亭國小、1971建中、 1978台大醫學系
           誰說四不吉利?他是浦城街第一位醫生

2.翁林仲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眼科主治醫師
           原住浦城街1971再興初中、1974再興高中、高雄醫學大學;日本北里大學醫學博士
           他是浦城街第二位醫生

3.唐代霖、唐代駒、唐代彪一門三傑(大哥是三年級生暫且略過)
           原住浦城街
    唐代駒   1974東海生物系1976東海生物碩士,1989布魯明頓的印地安那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美商Vaxin公司創辦人,專門研發人流感與禽流感疫苗
  唐代彪   1971再興初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
           東海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4.沈乃正  原住浦城街  1971再興初中、1974建中、1979台大地理、1985美國電腦碩士
          他是浦城街第二位國手,專精橋牌

5.楊尚天  原住羅斯福路三段6號(生計斜對面金門街口)  1966古亭國小 1969大同中學、1972建中、1976台大農化
          美國普渡大學博士,長期從事生物工程和生物加工的研發,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

6.嚴震生  原住金山街(現金山南路) 1966北師附小、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美國普渡大學政治學博士、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政治學歷史學雙碩士、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一所所長,聯合報專欄作家

7.劉祖乾  原住夏門街,1970再興初中、1973建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美國普渡大學土木環工博士、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教授
國光石化專案環評小組委員

四年級生居住浦城街的再興校友

4巷
1970 沈祖慰  1971 沈乃正、唐代彪、翁林仲 1975 曹啟文

6巷
1972 周作民、顏乃欣

13巷
1972 羅惠珍

26巷
1972 李簡美、鄒青熒


附註:
1. 臺大校園裡大部分的龍柏樹以及杜鵑花,是民國40年代由國民黨員元老鄒魯之子鄒梅,透過園藝系杜賡甡教授,從陽明山自有土地贈送移植的。(園藝系康有德教授2009年8月27日口述)

2. 生計麵包巷口是羅斯福路三段17巷,進來沒兩步路右手邊是17巷1弄,有個可愛的女生住在那裡,她是徐敬嫻,1975輔仁大學家政學系,我們從小住這麼近,卻一直到20歲那年,因為去上暑期英語會話班自我介紹時,彼此才認識,她還幫忙我作了一次作業。其實4巷還有兩位北一女的鄰居,8號陳一梅1967北師附小、1973北一女,周先器住羅斯福路二段117巷(後屬於4巷)1966古亭國小1972北一女、1976台大護理。

3. 凡提及姓名地址者,老一輩幾乎都已過逝,年輕一輩都已遷移原址,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喚起諸位看官的回憶,可以幫林莉找到失聯的同學,那就值回票價了,至於沒被提到的優秀份子可以自行回應,也請原諒記憶有限無法一一顧及。

無名氏於2011年8月

 

無名氏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9/06 07:17 PM 回應 


http://www.tteacafe.tw/?p=942

 

這裡有永「康」街、「青」田街、「龍」泉街的種種,所謂康青龍的活動、店家

康青龍旅人的手帖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3 08:25 AM 回應 


02,
看到妳附的地圖才發現浦城街13巷的單行道改了方向.
古早以前是往浦城街單向,現在則是往師大路單向.
2009 初夏百忙中從台大走回浦城街重溫昔日舊夢, 也一如往日穿過4巷到羅斯福路搭車. 只是現在是搭捷運而不是欣欣16去台北車站了.

住浦城街的鄰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3 12:39 AM 回應 


啊,浦城街4巷,昔日天天走過去金門街口站搭公車. 是晚上最亮的一條巷子.
沈兄想來還記得野台戲吧? 我記得一直到1972都還有.

住浦城街的鄰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3 12:22 AM 回應 


哇,還以為靠近師大小後門的是浦城街底,原來搞反了。

要不是沈學長提醒,1238還流落在外,只回到台大,還沒回到建中聯絡網。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2 03:53 PM 回應 


02:1988前我住浦城街4巷,這條街雖然短但是臥虎藏龍,文武雙全,不愛唸書的我從幼稚園到大專,每個學制都唸了兩所學校,認識的同學自然很多,連檀亞麟都是我的學弟,甚至於許多教授也都是我的同學,學號1238是我弟弟,有空會去國家圖書館copy那篇文章給妳

沈祖慰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2 11:09 AM 回應 


敢問沈兄從前是住浦城街頭(近師大)還是浦城街尾(近羅斯福路) ?

02住浦城街的鄰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2 06:52 AM 回應 

1 2 3 4 5 下一頁 最末頁

1974級建中沈姓校友15位,有2位在12班,沈明福及沈乃正。

兩位都是1979級台大校友,都失聯,從來沒收過建中通訊錄。請問哪一位是浦城街鄰居?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2 06:45 AM 回應 


02:周腓力的散文“幽自己一默”書中p41.浦城舊事我來說及p56附錄:浦城舊事(石永貴),周腓力1936生,台大外文系畢業。1985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類首獎,2003過逝,此書可在露天拍賣網站網購,我母親從1947居住浦城街迄今,我個人是不會讀書又愛玩的壞學生,從出生到結婚1988才離開浦城街,但是方圓數公里的巷弄全都有我的同學,我弟弟與01建中同屆是12班的,沒有我的資料是因為早在妳之前我就自力救濟上網找到半數的同學(初中),但是沒妳那麼偉大的氣魄幫助那麼多人。

沈祖慰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1 01:41 PM 回應 


Google search "周腓力 浦城街",出現的都是浦城街的腓力牛排。

少了表情符號,無法表現"垮臉"。

老鄰居現在還住浦城街嗎?

沒在資料庫中看到您的姓名。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0 04:43 PM 回應 


02:若真有人想要浦城街古地圖可以先看周腓力的文章(描述浦城街),再想要進一步資料可以問我,我從小就住浦城街年齡比

01要大一歲

沈祖慰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20 02:21 PM 回應 


什麽?永康公園旁的 Cello Pasta關了?

感謝通報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9 06:13 AM 回應 


路過永康公園,發現在那個三角窗大提琴手范宗沛開的 Cello Pasta已經關掉了。

原址變成了一個房屋中介的辦公室,好可惜。

以後得走到光復店或敦北店去吃了。

Cello Pasta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8 08:32 PM 回應 


哈哈哈,這個好笑。

非巾非襪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6 06:40 PM 回應 


將照片放大來看看

地質系馬廷英教授故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6 08:38 AM 回應 


那個白色的不是襪子,不是毛巾,是一張張紙條上面寫些字。如果去過日本的廟宇,我猜測這些是仿製日本廟宇的那些許願的紙條。

地質系馬廷英教授故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6 08:31 AM 回應 


教授馬廷英的故居。。。

那窗户下頭,長麻绳子,垂吊下來一串串白色的,是什麽東西?

不是毛巾,襪子吧。

好奇心重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6 08:16 AM 回應 


台北市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殷海光故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6 04:50 AM 回應 


怎麼都沒有聽到地質系的同學提到這個地方?

老房新生命 馬廷英故居 重新開放

這個位於台北市青田街7巷6號的地方,有地質系教授馬廷英的故居,現在變成了文化古跡,很值得去看一下。文教區老家繼梁實秋、殷海光之後,又多了一個緬懷過去的地方。

 

 

地質系馬廷英教授故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8/16 04:35 AM 回應 


記得高二那一學年,我經常等一個北一女的鄰居一起坐3路公車,我們總是靠默契,一起從和平東路派出所那站上車,從家裡走在路上還有在公車上是我們唯一可以聊天的時候。就這樣我們聊了接近一年。有很多時候,來的車子太擁擠了,我們就等下一班,一般說來,下一班總是比較不擠,這樣才不會把我們擠的太尷尬。

因為這樣子,就有時會遲到,我有辦法躲過學校的教官;就不曉得她是如何跟學校交代了,我也沒有問。

日子就在這樣期待、等待與盼望中過去了。

也是回覆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01:34 PM 回應

重看留言,非常佩服那個年代敢眾目睽睽之下每天交談。
多數人連曾經同班過的異性同學都避諱,以免旁人亂點鴛鴦,壞了真正機會。

這是爲什麽30、40年後,鼓勵參加全校重聚會,現在百無禁忌,沒那麼多有的沒的聯想嘛!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7/23 04:47 PM 回應 


去年黃禎祥醫師問02老家附近那棟荒廢平房是否梁實秋教授住過,02回答「沒聽爸爸說過」。原來02全家1969年搬到雲和街的時候,梁公公早已經搬離,倒是楊景邁伯伯一直是雲和街的鄰居。

 
1964年師大英語系教職員及眷屬旅遊
最後一排中間: 陳秀英教授、中右: 黃女士
倒數第二排最右:林炳錚教授
中間一排:楊景邁教授夫婦
第二排: 林炳錚教授夫人、梁實秋教授夫人程季淑女士、右二人不詳
最前面第一排: 林莉、林益、楊世平(現任三總心臟科醫師,楊景邁教授的公子,1972復興、1974建中校友)、梁實秋教授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7/23 11:20 AM 回應 


台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1號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478599.shtml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1/07/23 10:51 AM 回應 


正在台北度假,覺得台灣真的進步很多。捷運,公車四通八達又便宜,一張悠遊卡可以到處趴趴走。捷運站內人潮洶湧,人流量大過紐約,舊金山,巴黎,柏林的地鐵,但站內均不見一張紙屑、垃圾,乾淨度可媲美日本。而乘客均自動排隊,井然有序,比我搭過的以上歐美地鐵都守秩序。公車司機每站報站名且對上下車乘客說謝謝。無論在五星級魚翅餐廳或巷子口路邊的米粉湯,服務人員均親切有禮,另人吃得心情愉快。
這次還注意到另一個小地方~我住的親戚家是住商兩用大樓,上下班時間,電梯常常爆滿,但既無圍欄或警衛管制,乘客自動排成一列,魚貫搭電梯,這也是在歐美國家都少見的。
轉帖今天報上一則新聞,為台灣豎個大拇指
台灣打動我心

花果山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0/06/11 05:32 PM 回應 


觸目所及- 包括人, 物 與 景 都相當怡人 且水準整齊. 

73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0/06/11 04:15 PM 回應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657172.shtml

舒國治:住台北最讓人滿意之事
 
【聯合報╱舒國治】
 2010.06.11 03:09 am
 
有朋自遠方來,可陪他們去故宮觀賞書畫與器物。

每一兩星期可就近去北投、陽明山或烏來泡溫泉。 

可打電話預訂蔥油餅(如四維路「秦家餅店」)或法國麵包(如麗水街「珠寶盒」)然後一兩小時後去取。有時這些餅是為了第二天拎上飛機去到洛杉磯或東京或法蘭克福送給親友的。 

在城市中任何一地方突然遇雨,皆可能向店家借得到雨傘。 

自國外返台,常可在有些公共場合遇見幾十年不見同學,不亦快哉。

自國外返台,桃園機場之通關,永遠最快,從護照繳出到蓋好章取回,我從來都不超過三十秒。不亦快哉。 

極多的社區大學有極多實用的課程如瑜伽,如語文,如養生保健,如做菜。 

咖啡店多之又多。要選擇聊天的、寫作的、抽菸的、逗貓的、或是看窗外的,應有盡有。

藝術片的戲院近年亦稍增多了。且映外片與老片的影展亦有幾個了。 

到朋友家閒坐聊天,時喝茶,時飲酒。更可貴的,還常常可以到半夜。 

冬夜的雨,雖較昔年少了,然偶遇之(尤其回台探親期間遇上),此時穿鞋下樓,在陰陰冷冷中出門,穿街走巷,東探探西逛逛,最後喝碗豆漿、吃一套燒餅油條才願回家。

家庭中烹製獅子頭、蔥烤鯽魚、油豆腐細粉、炸蝦仁土司,甚至煮酸梅湯,甚至煎荷包蛋,常常頗多做得道地的;哪怕館子裏早已將許多很基本老百姓吃的菜弄得荒腔走板極矣。 

有些地方,多年來留意,偶然經過,居然還是老樣子,真教人欣慰。像中山北路一段的「林田桶店」,三段的「福利麵包店」,像衡陽路的「聯合大藥房」、「全祥茶莊」,中山堂廣場旁的「上上咖啡」,永綏街上的「中英大藥房」,成都路上的「南美」、「蜂大」兩咖啡店,迪化街、貴德街的老樓宇仍可見工藝精良痕跡,此種「又逢舊識」感覺,最可貴也。 

有時走經老街老巷,樹更大了,牆更頹了,然記憶令它更美了。想起當年居此的學者、公務員、官員等,不少猶能言之,竟像是一小頁台北住宅區歷史,像泰安街二巷的李國鼎,一巷的馬紀壯,濟南路二段的孫運璿,齊東街五十三巷的薛光祖。像青田街九巷的鍾皎光、十一巷的閻振興,溫州街十八巷的臺靜農、五十二巷的陳奇祿,以及新生南路三段十九巷的陳啟天、和平東路二段十八巷的劉先雲。再如仲肇湘、王章清、溫士源住的晉江街,程滄波、王常裕住的金門街,錢思亮、薛人仰住的福州街,俞大維、張寶樹、黃尊秋住的潮州街,以及薩孟武住的羅斯福路一段一一九巷,更別說現闢為大安路,以前稱仁愛路四段卅五巷所謂「名人巷」所住過的蔣彥士、陶聲洋、劉階平等,此等地點,亦未必不會成為將來遊人觀光的重要風景。 

有時探索老區,可以想像一百年前草萊未闢前的阡陌。像自龍山寺的東牆,取青草巷(西昌街二二四巷),東行進入康定路二七八巷,再進入剝皮寮,即康定路一七三巷,東南進入昆明街二八九巷,南寧路四十八巷,沿龍山國中的南牆,進入中華路八十一巷,向東南直走到延平南路尾端的植物園西面盡頭的小池塘。這一段路,便是萬華通往古亭的百年前古道。 

(作者為作家)
【2010/06/11 聯合報】
 

轉貼 在 新浪部落 於 2010/06/11 12:37 PM 回應 


哇,到底我說錯了什麼話,居然被部落格老大列為黑道人物『大哥』,竟然被『抹黑』了。

那時搭乘的時候,綠衣人很多人,不論是站的或是坐的,都在K 書,要不就是在養神,只有我們兩個在說話。

還好人家後來也考上了新生南路、羅斯福路交口的那個大學,讓我鬆了一口氣,否則我就難交差了。

記得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夥同住在一條死胡同的男生,玩到很無聊了,就去鬧住在後面巷子的一個女生。後來那個女生沒有考上市女中,他的家人居然跑來我們家興師問罪,好會牽拖,還好來的時候,我們惡作劇的小孩通通不在,由老爸老媽們去頂,只是回來以後,大家都被被臭罵了一頓。

還好歷史沒有重演,會念書的女孩,還是會念書,不會因為在上學的途中跟男生說話,就考不好聯考。

也是回覆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09:22 PM 回應 


是啊,誰喜歡和別人擠公車呢?

但是以前那種臉都擠扁了的經驗,卻是求學酸甜苦辣日子的一環,哪有什麽變態接觸?滿腦子就是別遲到,還有考試都準備好了沒。只不過在一路擠的過程中,靠窗的擠坐著的人,手臂還要撐著。中間的,連視線都沒處去。

大哥比較幸福,我們才不敢和任何男生聊天呢。聊天多浪費時間啊,還是背書比較重要,偶爾亂想沒人知道。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03:00 PM 回應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最末頁

讀者文摘上說過﹐公車很擠的時候﹐會讓大家學會彼此‘體貼’﹐所以﹐各位大概都是很體貼的人。

阿甲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02:04 PM 回應 


有誰說男生跟男生在擠嗎?坐上公共汽車,會跟誰擠在一起不是可以自我決定的。在文教去長大的我們,大概還有一些禮教修養,不會可以去藉助公車乘客的擁擠來與異性有變態的接觸。

記得高二那一學年,我經常等一個北一女的鄰居一起坐3路公車,我們總是靠默契,一起從和平東路派出所那站上車,從家裡走在路上還有在公車上是我們唯一可以聊天的時候。就這樣我們聊了接近一年。有很多時候,來的車子太擁擠了,我們就等下一班,一般說來,下一班總是比較不擠,這樣才不會把我們擠的太尷尬。

因為這樣子,就有時會遲到,我有辦法躲過學校的教官;就不曉得她是如何跟學校交代了,我也沒有問。

日子就在這樣期待、等待與盼望中過去了。

也是回覆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01:34 PM 回應 


男生和男生擠,有什麽意思?
當然最好是保持距離。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12:59 PM 回應 


不就是一個嫉妒心在作祟嗎?誰也不服誰.

回覆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11:53 AM 回應 


為什麼附中同學下車了﹐就會少了些劍拔弩張的氣氛 ﹖他們尚未下車時﹐是如何劍拔弩張﹖誰跟誰劍拔弩張﹖

阿甲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11:10 AM 回應 


我最佩服那些女生, 尤其是貴校的同學,在那又擠又晃的車上居然還能看書, 坐在位置上的不說,有些人站著也能看,真是厲害
 
我想起來了,尉濟時上車的站叫水晶大廈, 在仁愛與信義路之間,過了那站,附中的同學就要下車了,車子空了些, 也少了些劍拔弩張的氣氛

駱傳孝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4 10:15 AM 回應 


我們都是0東幫
==========================
Hello,

I just searched my Chinese name and found what you were doing from http://blog.sina.com.tw/grade4/
My Chinese name 黎兆平, Taipei City ChienKuo High 1975 graduate.

Did you ever ride on 0East back and forth to high school?

黎兆平 2009, 10, 21
==========================

因為要通知20班班長林欽良,有人自投羅網,而且馬上就要返台向他報到 。於是順便看了一下20班的失蹤人口是否多了些線索,結果,果然找到郭豐永,同時更新了從來電郵沒對過的陳坤福的電郵。

除了02,不知有多少人是搭0東的常客?大家搞不好35年前一起搭過公車。

02  2009, 10, 21
==========================
02,

Thanks for your great effort, I appreciate it very much.  BTW, I did take 0East everyday to school from 1973 to 1975.  My classmate  駱傳孝and I started at the same stop (forgot the name, but it took us a while to get to school (~45 min)).  Sometimes, we would see 1909 尉濟時, hopped on from his stop around Ren-Ai Rd.  I did remember we saw quite a few cute girls from your school at the time.

KC  2009, 10, 21
==========================
張郭竹和我是在婦聯六村站上的車(接近民生社區的一個空軍眷村,我從小生長的地方,現在我還住在這附近),當年張郭竹住在南京東路五段的武昌新村,我們常一起搭0東上下學, 尉濟時是在仁愛醫院的下一站(現在的復興南路)上的車, 我還記得我在高一時大約都六點多上車, 車上會遇到許多景美的學生, 等到了高二,每天差不多七點才出門, 這時車上碰到的就大多是北一女的同學了,到了高三,就天天遲到,每天快八點多才上車,就很少遇到學生,都是上班人士了
 
還記得當年某期的”建中青年”上有一句話:在 o東公車上,人與人的距離是負的
 
駱傳孝  2009, 10, 23
==========================
坐得愈久,賺得愈多。
嘻嘻嘻,我們只搭幾站,還沒看過癮,就下車了。

02  2009, 10, 23

0東幫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10/23 11:41 PM 回應 


您好
看到這些老照片
想起很多以前的回憶

想要借來引用不知道方便不~

請回信箱告知,感謝大德。
版主回覆:
不知您要如何引用?
他人的照片,不便代他人應允。

請來函4thgrader@gmail.com 賜告。

taco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9/03/09 11:29 AM 回應 


我二十七年前住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9樓

這樣算鄰居嗎?

kurich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8/16 05:52 PM 回應 


說到瑠公圳,它是被加蓋而不是被填掉,新生南路段加蓋、新生北路高架(下方停車場底下仍是瑠公圳)約莫於62、3年完工。現在溫州街46巷、辛亥路口附近仍有跡可尋,水中游魚自在,令人難以置信。

蘇奕肇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3 12:09 PM 回應 


您在台大的時候﹐塯公圳還在嗎﹖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被填起來的﹖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3 11:12 AM 回應 


>>>為什麼通訊錄中找不到謝耀勳的名字﹖

對不起,是我的老人癡呆發作。

他是1970建中三年11班的。

落跑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3 10:58 AM 回應 


Hi Li,
 Jerry said the boy's name is either 顧大偉 or 顧大衛。
Good luck in finding him. 

Michelle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3 09:36 AM 回應 


有關永康(連雲)小公園的相片, 心中有個疑惑悶了很久, 不妨趁此機會一問.
背景的山影似為南方的五指山, 這其中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那時舉目四望, 輕易就能看到遠山含笑.

記得小時天黑後,站在羅斯福路旁往東南方一瞧, 滿山都是青綠色的「磷火」跳動, 而今捷運木柵線有一站名叫「麟光」, 但我總覺得該是「磷光」才對?
不知有沒有其他人記憶中也保留著這些恐怖影象?還是我記錯了?

還有想請問一下蘇同學, 除了48年五十鈴的公車外, 有沒有網站可以見到43年日野公車的圖相?為什麼您會強調只有0東有? 另外更早的一型美製尖頭車又是什麼牌子呢? 謝謝

小心(眼)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2 11:49 PM 回應 


哈哈哈~  剛剛去向媽媽考古﹐媽媽說是連雲街。
所以永康街小公園是02自己編的﹐應該改成連雲街小公園。吼~ 原來02在連雲街住過。

原來"千里尋人懷舊情"第8頁﹐那張三輪車照片也是在連雲街舊家前拍的。

照片中坐最左邊共乘的小男生叫什麼名字要去問哥哥﹐嫂嫂可不可以幫忙要一下答案﹐哥哥提過一次。年少時生命中特殊人物幾乎都已找到﹐連那個不知姓名的家教都沒漏掉﹐說不定那個小男生也可以有一段故事。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2 09:53 PM 回應 


嘻嘻嘻~ 連雲街嗎﹖給它完全忘記了耶~

過去51年﹐除了在美國12年﹐其餘的日子都在台北市的一角落。

小時候搬離新生南路與信義路交口的西北角後就沒回去過。由於老家一直在雲和街﹐至於師大夜市及師大路的形成﹐都是1980年出國以後﹐所以walking distance 只到羅斯福路東側古亭市場、信義路南側鼎泰豐、復興南路西側、及台大公館。

永康街口的對面是連雲街﹐喔﹐要把它好好記住。

師大校區最早在和平東路以南﹐1974年左右在和平東路以北﹐緊鄰麗水街蓋了圖書館﹐英語系也搬了過去。1975年3月﹐眼看聯考迫近﹐一大堆高一二課本參考書要重背﹐既然不去補習班﹐放學就直奔師大圖書館。考前一、二個月﹐乾脆以圖書館為家﹐一早排隊佔位子﹐不到關門不回家。後來人滿為患﹐一位難求﹐幸好英語系圖書館雖小卻無人知曉﹐托爸爸的福﹐有個地方專心K書﹐回家就好好睡覺。那些日子記憶深刻﹐有個穿黃卡其制服的男生常常坐對面﹐讓02不好意思老是趴在桌上睡覺﹐10點鐘圖書館打烊﹐他都走在後面﹐大概也住雲和街附近。早上排不到位子﹐不得不移駕英語系圖書館後﹐就再也沒見過那個男生了。

那個年代﹐沒有K書中心﹐國父紀念館也是一個很popular的唸書地方﹐那個蜿蜒等開門搶位子的隊伍﹐頗為壯觀﹐有點像現在的小孩排隊看偶像演唱會﹐或是搶購限量供應的奇奇怪怪東西。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2 08:59 PM 回應 


為什麼通訊錄中找不到謝耀勳的名字﹖

很挫折喔~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2 05:09 PM 回應 


那條街叫連雲街,是不是?有家老鄧四川抄手,超好吃的。

落跑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2 05:37 AM 回應 


永康小公園不是現在的永康公園﹐它在鼎泰豐隔著信義路對面的巷內﹐過年放水鴛鴦沖天炮元宵節提燈籠都在那兒﹐現在都是住宅了。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1 10:11 PM 回應 


來來來~  再往羅斯福路移一點就到魏家望家了。

02小時候也在南昌街住過﹐那棟樓就在街邊﹐幾十戶人家共用一個浴室﹐好可怕。

因為是搬到369巷前過渡期居所﹐全家及祖父母擠在一個房間﹐公用陽臺俯看就是大街﹐來來往往的汽車好熱鬧﹐對面有個北極熊冰果室﹐很高級﹐眺望就好﹐吃不起。

那個時候年紀太小﹐環境太差﹐選擇性失憶。倒是初中時常常一清早天還沒全亮﹐就坐回頭車到南昌街搭0東去敦化南路﹐劉仲記旁邊有家麵包店﹐清晨剛出爐的麵包超好吃~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1 09:59 PM 回應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最末頁

過來串個門子。
小時候住南昌街,去女師附小上學徒步就可以了,可是偏偏就是羨慕擠公車上學的同學。因此常常偷拿個五毛錢去擠個二站公車。0東、甚至是舊0東(後來的0路),還有0南、5路等都是常客。43年製的日野(0東才有),46年製的五十鈴、48年製的五十鈴(也是0東才有)尖頭公車,49年製和53年製(最後一批黃皮車)的日產扁頭公車,都是一些午夜夢迴的黃皮影像。
過去的台北市是有中正路的,就是今天的八德路,一直到松山。48年製的五十鈴公車上車身打造銘板寫著唐榮鐵工廠,地址就是台北市中正路某號。

蘇奕肇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1 09:20 PM 回應 


謝耀勳是婦產科醫師嗎﹖

打破砂鍋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1 02:05 PM 回應 


再這樣考古下去﹐我們一定也是親戚。

就說是文教區嘛~  還真多以前可能路上撞見﹐一起擠過公車的左鄰右舍。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1 02:02 PM 回應 


02,

我老家在金華街164巷,爸媽現在也還住在那里,我回臺灣都是住哪里。永康街是從小一直走過的地方,我永康小公園現在還在嗎?我怎么一點印象都沒有?是現在的永康公園嗎?

我是念古亭國小,所以從古亭到師大的路都非常懷舊,現在的師大夜市更是回臺灣必訪之處。

林碧娥,是助產士不是嗎?是我同學謝耀勳(建中1969)的媽媽。

落跑者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8/02/01 01:54 PM 回應 


搞了半天﹐原來饒大衛及錢義隆都是浦城幫。難怪李簡美說要搞張古老浦城街地圖﹐周裘琛一開口﹐02外行裝內行﹐破綻立露。其實02對那些浦城街巷弄號碼一概不知﹐因為雲和街相對簡單﹐前面這段沒有巷弄。沒想到浦城街比雲和街還短﹐支流卻多﹐一旦歸隊﹐人氣不輸大馬路。

02初高中除了走自家公寓樓梯時偶爾碰見的1975級台大電機系陳久威學長﹐其他同齡男校鄰居﹐自動過濾一概看不見。要做陳學長的1971建中通訊錄﹐還真需要一點理由呢。

倥仔不遠千里來理髮﹐讓02想起老式剃頭師傅開的小小理髮舖﹐很多師傅是軍中退伍的理髮師。以前純樸的環境﹐不知是否沒習慣讓女士整修頂上髮膚﹐02的爸爸哥哥都是在去生計麵包店的小巷中一家好小好小的男士理髮舖打點三千髮絲。數十年不變﹐寧可享受老師傅純熟手藝﹐即便少了流行的簡易按摩﹐也從無二心想去嘗試後來那種男女都可去的亮麗美容院。公公帶兒子也喜歡去那種踏實的純男士理髮舖﹐離開小店時個個神清氣爽﹐好像要回部隊檢查儀容。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21 04:01 PM 回應 


很奇怪,浦城街底的戲台一點印象也沒有?
那附近好像並沒有廟宇什麼的?為什麼常演戲呢?
記憶中在龍泉市場裡常演戲,要自備板凳,聲音之大在古亭國小內聽得一清二楚。
浦城街口的理髮店沒去過,但從小都是在龍泉街通往浦城街的那橫巷中理的頭,永遠也忘不了老板用有稜有角的南僑水晶洗衣皂在我光頭上用力抺的痛苦,很多次還需提供那腦袋供老板娘練習手藝,而想到傳說中「剃頭學徒與冬瓜」的故事就心驚胆顫,也間接造就了一輩子不愛理髮的習慣。

對了, 看來肌肉拉傷冰敷真的很有效...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20 10:14 AM 回應 


浦城街的回憶:
找到一張浦城街附近的地圖一解鄉愁.
http://maps.google.com/maps/ms?hl=zh-TW&ie=UTF8&msa=0&msid=115931158106908658882.00000112a5342ed83ba19&om=1&ll=25.022316,121.528262&spn=0.004375,0.005901&z=17&source=embed

三十年前的舊事:
浦城街二巷從前是羅斯福路二段一零一巷,通師大體育場側門,晚上極黑.一零一巷靠近羅斯福路是最窄的一段.
錢義隆和饒大衛都住過一零一巷.喬維明曾住羅斯福路二段八十一巷.
浦城街四巷直通羅斯福路金門街公車站,巷口有兩家麵包店.一家是新生,隔壁是健泉水電行.
另外一家麵包店就是生計(對啦就是在此地月餅很好吃的生計).他的二樓常租給大學生開舞會.只要有一群青年男女群聚在公車站,那八成當晚有舞會.可惜印象裡沒在那跳過.
浦城街六巷/十六巷都是住家,當年也有幾棟很大的日式平房和大院子.當然晚上也是黑黑的.冷傳琴住十六巷口,商學系主任洪文湘是她的鄰居.
浦城街二十六巷靠近浦城街口是李簡美家.
浦城街走到底是師大女生宿舍.從前和師大路是不通的,後來才打通.我就住在那轉角上.每年看免費野台戲和師大游詠比賽,是最好的包廂.
最早時野台戲是搭在防空洞上,擠的人山人海.然而隨著楊麗花的崛起也就沒落了.

02,還記不記得靠雲合街口的陽春麵攤? 還有十三巷口的雜貨店?米店在那就是想不起來.
浦城街十三巷從前是單行道,大部分租給學生.我還記得一個一元的菠蘿麵包和蔥麵包–剛出爐熱的真是美味.YUMMMM.
還有師大夜市的蔥油餅攤(靠十三巷),牛肉湯麵,沙茶炒麵.師大路拓寬後這些店都搬開了.
至於東南亞理髮廳,眾所周知,就不須要多說了.
浦城街住了十三年,最近一次經過是 1984 ??
(my young years, from 2nd grade to sophomore of college).

2157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19 10:07 AM 回應 


Bear 何時回來? 

Mark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18 09:40 PM 回應 


耳朵有沒有癢﹖昨天02和熊皓說了一個小時的電話。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18 06:21 PM 回應 


為了02這篇浦城街往事 
我還拿起北市地圖對照著唸
才有身歷其境之感

畢竟只有幾回為了找房子
才在那兒打轉的經驗...

Mark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18 05:33 PM 回應 


浦城街口的理髮廳﹐可是叫「東南亞理髮廳」﹖在02的成長記憶中﹐是「馬殺雞」的始祖﹐從此那個瘦長旋轉個不停﹐紅白夾雜的霓虹燈就不再單純。它的對面是「今日理髮廳」﹖短短小小的浦城街﹐何德何能﹐居然有兩家知名「理髮廳」﹐可見大家都很重視門面。

「東南亞理髮廳」的隔壁﹐其實來頭也不小。一樓是餐廳﹐靠右的窄小樓梯﹐筆直上到二樓卻是很受歡迎的舞會場所。那時候﹐跳舞還會怕警察臨檢﹐萬一警察來了﹐只好燈一開﹐也顧不了見光死﹐眼睛拼命眨適應光線﹐強自鎮定裝成在開同樂會。慌亂中﹐藉著燈光﹐趕快看看剛剛的舞伴。Wow~ 不是警察前腳走﹐我們也跟著後腳溜﹐就是重新換一個目標﹐......哈哈哈~ 這是02瞎掰的。想當年﹐都是一路乖乖唸書上了大學﹐聽到警察已經腳軟﹐非常心虛﹐那敢留戀。所以場地好﹐無非就是不會有人鬧場﹐沒有「警察來了」的驚嚇。「東南亞理髮廳」隔壁那家潮州菜餐廳﹐絕對是地方要角﹐鎮得住場子﹐否則不會許多系都在那開過舞會﹐02印象中就去過至少三次﹐其中還有一次是政治系憑藉著均衡的男女比例自行舉辦的。根據呂振群的記憶﹐那次他和陳大力到02家搬音響﹐在樓梯間遇到打牌散會的媽媽們﹐因為陳大力的母親、02的母親及牌友們都是公路局同事﹐陳大力又有異人之像﹐一眼就被認出。那個時候﹐浦城街北(左)邊住有璩榮昱、李簡美、冷傳琴﹐南(右)邊住有周求琛、02﹐據說周作民也住方圓之內﹐不過02從來沒見過。

浦城街到底右轉沒幾步是周求琛家﹐左轉沒幾步就是師大後門。由於師大操場及英語系都非常靠近後門﹐02常常鑽小門去打羽毛球﹐只要小門一不開﹐就覺得虧大了。所以說02從小就是"走後門"長大的一點都不為過。

除了上述鄰居﹐大二轉到會計組﹐赫然發現班上有著一對笑笑酒窩的甜姊兒﹐鄭碧雲﹐居然就是也在浦城街南側的米店公主。我們可是都吃她們家的米長大的。

短短的浦城街﹐街頭是心照不宣的"舒壓"場所﹐大學生的韻律交誼廳﹐街底是野台戲孩童的最愛﹐中間就散居著我們這些一輩子都有牽扯不完關係的同學。三十年後﹐理容院早被淘汰﹐雜貨鋪卻還在﹐老闆夫婦還記得我們﹐雖然我們都離鄉背井﹐但是那個小小的方圓之地永遠留存心中。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18 05:02 PM 回應 


 

  今天人間福報介紹一對菩提眷屬「林富士、倪曉容」。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60351 他們看來也像是這格子的讀者?

  文中談及林富士為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力求清淡,慢慢也跟著倪曉容茹素,但工作上難免有應酬,茹素好似與別人格格不入,也擔心會讓別人覺得不自在。夫妻倆人經過討論後,決定隨緣茹素,畢竟學佛要從內心淨化,而不是只有「禁口」而已。

  母親是一位美食主義者,師從傅培梅;據說外公是出名的好廚子;二舅得了部份真傳也燒得一手好菜;他們三人的特色是在外若嚐到新食,回家後自己就能「彷冒」得出,好像作化學實驗般一試再試,直到雙方滿意為止。

  老媽一人可以不假他手辦兩桌全餐,在她心中別人只會愈幫愈忙。看到曹一的「三分俗氣」來由,令他想起媽媽的手藝。

  在小兒子「禁口」之前,每逢年節除了必備的「家鄉菜」如獅子頭、菜肉丸、五香粽、八寶菜…媽媽會為他準備一道「紅燒黑刺參」;也不知為什麼從小他對「肉」興趣不大,一點肥油都不沾;蛋也只愛吃蛋白還要用醬油魯過;最愛的是「蓬萊米」煮出的白飯,為此眷糧配給米必須以多換少。這對美食家來說是一大諷刺,於是她想盡了辦法讓小兒子張口,最後的交集是「紅燒黑刺海參」。

  十七年前某一天,他忽然間決定「斷肉」,就如同有人想要「戒煙」。那年過年媽媽傷透了腦筋,再三地問:「海參沒有血,也不會叫痛;應該可以不算殺生」?對他的作為她早已見慣不怪,反正從小就不愛吃肉;為了她殺家裡自己養的雞居然可以絕食到底,令她從此再也不養雞。而他的回答是:「何必還要費思量呢?戒煙就不要再分洋煙或土煙了」。

  從此一家人團聚時的「不方便」其實並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改進,家人間的「應酬」也一直有點格格不入。好在多年以來「專心吃飯」的風格,證明了並無意要造成別人的不自在,差別只是這些年他改吃「五穀雜糧米」;如在點餐前算準「肉品」消耗量不要浪費食物,即可皆大歡喜。

  回到主題,「稀血性食物」是幫助心血管疾病者免於意外的良方,但「食」的概念似乎也有必要從源頭思考,總之就是「過猶不及」,少吃為妙。

  「禁口」主要在於「淨心」,讓心中雜念少些肉身也就會自在、康健些。又何必斤斤計較那熱量的存取與消耗數字,兩頭耽心之下那食物的滋味豈不也走樣了?

  就個人的察覺,美食一定要量少,「數大就是美」這話絕不能用在美食上。

  看到曹一身材仍保持的超乎尋常地好,如果不是應驗了好廚子如棋手般用眼、用心去食而不用嘴食;就是他當真把握了江浙菜「不膩」的精髓。

  下回老媽回台時帶她去嚐嚐,雖然這些年她的食慾已大不如前;但相信她只要嚐到一口就能分出「正宗江浙菜」的高下,給曹一最大的掌聲。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9/11 10:51 AM 回應 


 

  人間處處有溫暖,感謝有人提供消息有人指點迷津,那本書算是訂下了。

  無以回報,就繼續耙梳城南舊聞供初老之人回憶深宮往事吧。 

  有人不會騎車只好坐著三輪車東奔西跑,有人命沒那麼好差一點就呱呱落在某三輪車上,從此他視三輪車如山般恩重,不敢小覤褻玩。當年他媽在福州街口「林碧娥助產士」的扶持下進門就定位時,據說已經看見小腦袋了。他老爸又哭又笑地去向三輪車夫道謝,鏡頭可能有點像是盧貝松的法語電影TAXIⅡ的片頭。

  高中之前「林碧娥」的招牌依舊懸著,每回零南公車在此轉彎時他都要向那幾個「漢字」致上最敬禮。後來也忘了何時?那標準的日式花園平房拆了,蓋起了國語日報的大樓。大風吹下它隔壁的老和平醫院搬風到廣州街口早先的陸軍總醫院去,而遠在新生南路金華女中旁的婦幼門診中心,遷移到此掛起了婦幼醫院的招牌。

  聽說此地十分靈傑,婦幼醫院幾十年來都業務鼎盛忙碌得很;不甘地氣全沾不上又跑去麻煩了它兩回,算起來二女兒和她老爸同出於一脈地理。

  三女兒卻正好趕上了市立醫院聯合門診開辦,此地進行改造重建,業務全數移到和平醫院去,但SARS陰影猶存「和平」二字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就轉介去新成立的慈濟台北分院,它位在秀朗橋附近屬新店市,也勉強算得上同飲一江春水,風水依舊。

  如此深的臍帶關係,讓人不深愛這片搖曳著椰影的城南舊地也難。 

  據老一輩的說法,在日據時期的三線道即今日的愛國東西路以南,並沒有什麼「馬路」。民國四十二年遷進羅斯福路旁新建的眷村時,混凝土鋪的馬路僅到南昌街和平西路口,從古亭市場起就是一大片竹棚違建區。直到民國四十五年左右羅斯福路才修建到公館圓環。

  但是在那幼小的腦袋裡所記得的是,從忠孝西路監察院開始椰影就搖曳不斷;那時還有一座用來炫耀的「天橋」名叫作「復興陸橋」橫跨在火車站往基隆方向的鐵道上,以保證老蔣的車隊不會被火車阻攔而遇險。橋南即中山南路,它的兩旁一開始就種滿著大王椰子樹,過愛國東路就是羅斯福路頭,大馬路兩旁仍延續著中山南路的景象也種滿了大王椰子樹,等我有記憶時那些椰子樹都已十分高大茂密了。

  據說原本它要被命名為中正路,取其繼承中山之意。但後來可能是感念山姆大叔羅斯福救命之恩,忍痛讓賢。結果全台灣各地都有一條中正路匹配中山路,僅台北首善京城裡沒有中正路。

  別忘了士林那條小小的中正路是在它還屬於台北縣的古早時代裡命名的。而羅斯福路僅建到公館,也是因為過了蟾蜍山就是台北縣景美鄉。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8/29 01:24 PM 回應 


倥仔兄,您要找的書在這裡: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8547

 

八十二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8/28 10:35 PM 回應 


>>>欲哭無淚,誰叫自己沒事貼了一篇文提及檀亞麟,害得大群人去找大牛的朋友的朋友,找得辛苦也把別的回應都擠下懸崖了。<<<<

媽咪啊~  眼淚在這裡。02笑到要按住眼角,眼淚拭不停。情節怎麼會發展成這樣?02也不明白道理。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8/28 03:09 PM 回應 


    收到博客來新書通知,才想起要訂一本書;那本03所推蔫的新民小學同學某某裳的大作,結果回去四年級不落國想要找那篇文卻發現「它不見了」。欲哭無淚,誰叫自己沒事貼了一篇文提及檀亞麟,害得大群人去找大牛的朋友的朋友,找得辛苦也把別的回應都擠下懸崖了。

  再回頭一看,那個談城南舊事的文章也已經跑馬燈般轉到最底下一格了,說不定下一秒鐘它就會像03的回應般消失無踪。大嘆光陰似箭之餘,體認把握機會也很重要。

  印象中早年從古亭國小去師大,如果不想從龍泉街裡摩肩接踵地逛,則可以選擇另一條路走師大後門,好像就是02所提及的「雲和街」。那個很小很小的後門不知如今情況怎樣?師大風貌變得比台大還厲害,連大地標建物都所剩無幾了。

  古亭國小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項重要的傳統,就是每屆畢業生們要穿戴整齊,由學弟妹們恭送出校門,然後他們幾百人魚貫走在龍泉街裡往師範大學的大禮堂前進,去舉辦隆重的畢業典禮;是否有取其「魚躍龍門」之寓意不得而知,但是眼睜睜看著大哥哥大姊姊們配著紅花走在校外街上的景象,豈能不令後生們羨慕?

  很可惜在我畢業前,古亭國小不知哪兒弄到一筆錢蓋了個大禮堂,它真的沒有師大的禮堂好看,當然意義上更差得多。無奈之下我們被硬生生地剝奪了那「魚貫」走在「龍泉」街裡的資格,也一生都不曾享受過幾百人配著紅花同遊大街的榮耀與喜悅。所剩僅是無數次三五成群地偷偷摸摸晃蕩在龍泉街、泰順街、雲和街、浦城街的巷弄裡,奔向師大的後門。

  龍泉街裡早年有一群山東大漢賣燒餅,他們也賣韮菜盒子與水煎包,後來連湯麵之類的也賣,大概是客人流失太快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最令人懷念的是他們的長型貼爐葱燒餅,很多很多年以後曾在忠孝東路靠安和路口的巷子裡吃到過,再以後也曾在在新竹市東大路某巷子裡吃到過,等新竹那家的第二代轉行收攤後那滋味就從世界上消失了。

  龍泉市場裡,大約是今日的師大路往浦城街的某巷子口,有一家店名叫作「王儍子刀剪店」,小時候很不滿意它的店名,對那位臉上有些麻子點的山東藉老板也不很認同,因為他把姓王的人都給搞儍了,搞得不儍都不行。但是據老爸說「王儍子」三個字是他偷來用的,真正有一個出名的王儍子賣的刀才是好刀,他家的刀並不好;王儍子的意思是憑著一股儍勁認真打刀磨刀,所以他店裡的刀又耐又快非別家所能及。後來所有的刀剪店都倒斃了,再後來連巷子裡遊走打著鐵板串磨刀的攤子也不見了。十多年前在上海去某著名「小泉」刀剪店買了把剪刀回來送給老爸,因為他始終認定手工刀比較鋒利,他誓死不用日本鋼刀,所以後來他連廚房也不進了。

  浦城街羅斯福路口有一家腳踏車店,那是創造生命中重要元素的關鍵點。小學一年級時三個光頭小男生湊足了兩元新台幣,去租了一輛小腳踏車推回古亭國小的操場,結果三個人就在那短短一個小時內奇蹟般學會了騎自行車。當人類學會了使用輪子這工具後,文明的進程飛躍般向前;而我們也因為腳踏車而擴大了所能觸及的世界。

  那腳踏車店好像一直都還在只是愈來愈不起眼,倒是它旁邊後來冒出的兩家「觀光理髮店」總是讓人想入非非,許多年後在街上見到「真正純理髮」的店招,很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8/28 01:39 PM 回應 


三分俗氣
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1614
http://tw.lifestyle.yahoo.com/eb32be76/051024/5/2h3pv.html
http://tw.lifestyle.yahoo.com/biz.html?bizid=4db73830ed0f69dd


在地狹人稠的永和,一處小小的餐館,竟可以做出令各路美食家為之傾倒的佳餚。這是「三分俗氣」有名的「功夫菜」。

 這裡不以華麗裝潢取勝,三張大桌、四五張小桌,牆上掛著幾幅字畫,角落放著店主人鍾愛的音響。三分俗氣,背後透著七分雅致。

 工業工程系畢業的店主人曹一與中文系畢業的主廚張瑜芳夫婦,都非專業出身,為什麼能讓美食家朱振藩譽為台灣江浙菜之首呢?

 原來,他們一家不但個個都是美食家,更有「私房菜」的家學淵源。

 曹一的父母,二十多年前即經營赫赫有名的「水源路六十七號」,做的是只接受預訂的江浙大菜,政商要人、藝文名流雲集,因為不對外開放、低調經營,所以連店名都沒有,熟客就用門牌號碼呼之。

 六年前,因為官舍用地被收回,「水源路六十七號」也就成為歷史。夫妻倆沒有通知從前的熟客,悄悄地搬到永和,至今「三分俗氣」經營了四年。

 許多人都會對「三分俗氣」的店名深感好奇,原來這是有典故的。因為從前曹一整天沉醉在音響、設計,向來不在意金錢等「俗務」,母親就告誡他,「你還是得留著三分俗氣吃飯呀。」

 老闆娘張瑜芳笑著說,也因為覺得收錢很「俗氣」,所以更把店名取為「三分俗氣」了。

 既然不為賺錢,為什麼還要經營餐館?

 因為吃遍天下美食後,夫婦倆還是覺得自家菜最好吃。因此,在兩位美食家的經營下,有些大餐廳做不到的,「三分俗氣」依然堅持。...

 

2005,08,07 三分俗氣
1971/1972 復興初中
馬正行、姚偉明、 孟憲偉、 曹 一、鮑玉祥、 李世鳴、邵作俊、 葉建華、 劉士彤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1 06:50 PM 回應 


倥仔先生:

對於伊能嘉矩先生,也算是日據時代的一位人物,雖不至於抬舉,但起碼是尊敬.在文獻有限的情況之下,若能多方收集,有關台北盆地的水系,阿芹是非常有興趣的.

阿芹在大安區的安東街(此段現在已改瑞安街)出生,就在塯公圳旁,不到3歲就隨父母遷居永和(當時叫做溪州),是屬於新店溪,成長於此,又認識了對岸艋舺(淡水河畔)長大的先生.

可能年少時合唱: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讓我對我們成長的淡水河系,也有無限地嚮往,今晚,將帶婆婆和小兒,一同去淡水,到出海口,看海~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1 06:08 PM 回應 


沒想到真有人見到名字就會去google一下.
開玩笑請阿芹莫介意
您列的那些名字, 該都是伊能留下來的筆記, 可是我只把它們當作是部落格裡的閒話, 而不是「銘言」,沒必要那麼抬舉他.
平埔是很令人頭痛的一群人, 今天我也很頭痛, 所以不多說話, 僅用眼睛看看就好. 
只是想記錄自己在新店溪裡的所見所聞, 供02及與她一樣住在馬路另一邊的人認識她們所不知的世界.
這一生大概離不開這水系了, 如今每天仍必須在景美溪上跨來跨去好幾回.
如果你也喜歡聽, 有機會就慢慢講無妨.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1 12:13 PM 回應 


倥仔先生:

您好,謝謝你寶貴的分享

,讓我們得知,以前老台北的模樣.

請問,您是在地人嗎?倥仔的代號由來,是這樣的嗎?
***************************************************************

平埔族-凱達格蘭族泰雅族,屬於「雷里雷朗社」及「空仔社」(「空仔社」又稱為「繡朗或秀朗社」)。 

資料來自:
維基百科:永和市

****************************************************************
希望能常看到以前的故事~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1 04:31 AM 回應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最末頁

劉效宏身材不是為打籃球而設計製造的,但是他山東人的性格很明顯,當決定要作的事情好像他就有辦法一定要作到,打籃球是其中之一;所以他進高中之前唸和平國中時聽說就喜歡打籃球了,而且也發展出他獨特的運球與投籃技巧,算得上是一絕;是一位在球場上令你過目不忘的人物。他的外號叫「老饕」,也任由別人如此稱他,依然我行我素照吃不誤。 (待續)

而曹一就更厲害了,嚴格說曹一玩籃球的技巧很不怎麼樣,但是他的身材卻很怎麼樣,可以說是一身本事練得外有銅皮鐵骨且內有金鐘罩。他身高有177左右,兩隻手臂又長;他的招牌動作是站在籃框下方擺開馬步立好了樁後就將雙手高高升向天空,於是也等於宣告大家我的領空不許你再來玩,如果你不自愛還想要侵犯他的領空,通常下場是會挨上他一拐子,而且是結結實實的一大拐子,令你一輩子可能都忘不了。我們都很好奇他有這麼強的功夫為什麼不去橄欖球隊發揮,而要在籃球場上傷人?但曹一真的是一位拐子手豆腐心的人,他的架拐子動作也真的沒有惡意,純為習慣使然。每一次他都真的很懷疑別人為什麼又受傷了,他是真的以為大家都應該和他一樣壯才對,不過就是玩玩嘛怎麼會鼻青臉腫呢?

  比起來他的硬功夫和另一位02在他文中所提及的名畫家楊恩生(興?常把他和他老哥弄錯)真是天壤之別。楊不知是怎麼練出一手油滑的籃球打法,如同一隻水蛇般在球場上飛舞,左右手都會下塞亂轉擦板,加上他的表情豐富的要人命,跑起來下盤又不穩,通常負責防守他的人最後會因為他的不合牌理式出手而笑得噴飯後倒地不起,而他卻事不關己式地得分後揚長而去;很後悔當年沒有在他大鵬新村的家裡從地上垃圾堆式的畫稿裡撿幾張留著。

  對了02,難道你不知道曹一他父親是古亭區的區長嗎?而且還連任不止一次。而你所說的羅斯福路另一半的陌生世界,正好就是古亭區。它真的和大安區有很大的差異,羊腸鳥徑加上一條鐵路橫貫,鐵路兩側和全世界的鐵道景觀大同小異就是違建林立;再過去就是新店溪,每年在中正橋頭都有一個很大的活動告示牌,上面註明著最新的死亡人數印象中每年都有近百人,提醒想要下水游泳的人不要貪涼,一定要三思而後行。說來你也可能不信,在中正橋附近有一艘警用的快艇,它會沿著新店溪一路溯溪而上到今日的福和橋,艇上有專人用一根大竹竿打小孩子,一旦看到巡邏艇破浪而來,光著屁股的小孩子就驚叫四起抱頭鼠竄往蘆草堆裡躲;動作太慢的人會被毒打一頓後罰站幾十分鐘。不知道曹一與家人會不會曾在家中的陽台上遙望過這幕幕水濱鬧劇?

  曹一他家就住在新店溪旁的水岸第一排,是一幢漂亮的別墅。大約是十年前,看到報紙上有一篇台北名人的美食指引,居然是介紹美食專家曹一而不是劉效宏,當然後者也被時報周_登過,但是僅報導他的電子專長與事業而非談他的美食心得;只是我一直以為曹一會往氣功之類的健身事業方向發展,沒想到是如此細緻的美食健身事業。

  副刊的專文報導中指他發展出一種小眾易牙居式的美食專賣服務,在自己家中用慢火細煮式地招待很特殊的貴賓們享受最高檔的中式佳餚。報導中好像有提及一道名菜東坡肉或是家鄉扣肉,而所介紹的場地也好像是那幢他從小生長的舊別墅,證明曹一是一位很念舊的人,不知老同學可否插隊先嚐?因為在報紙專訪之前就已經註冊排隊想去見識的人已從古亭區排到大安區境內了,正常情況下在上報後人潮一定會加倍不止;不知如今情況處理的如何?

  我只知道古亭區三字已成了歷史名詞它被大安區給活生生地併吞了,每思及此都有些感傷,但曹一的感傷應該更深沈些,必竟他在古亭區生活的時間比較長,記憶也比較多;再加上他父親的特殊身份與古亭區的歷史淵源。這個世界裡的故事02該找他出來好好談一談才是。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1 12:03 AM 回應 


我家小兒是藍天之子,他念書時,已有捷運,若假日去校念書,就搭捷運到台大醫院站,公園路出口轉20路公車.

自從有捷運,我變得不愛搭公車,去家長會都搭至台北車站,轉藍線到忠孝復興站再轉木柵線一站到大安站.

中興堂還在,但鐵椅已換成了舒服的沙發椅,有空調設備,只是名字沒改~

有一回,和先生經過此處,他恍然大悟說,原來是中興堂,難怪兒子考上中興大學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0 09:25 PM 回應 


阿芹以前高中,大多搭55路車(現在的262),在中興街口上車(ps.中興街現在叫做韓國街,以前只有一半寬,通菜市場,我們小時候有很多彈子房,也就是打撞球的地方,街角是永和郵局,對面本來是林長興米行,現已改建大樓,誠品在2樓,是我的最愛).

 由中和安樂路底站開出,大多車子已經很擠了,拼命地往上挪,大多也像沙丁魚一般在人叢裡,個子小擠得動彈不得,甚麼也看不到.等法院下車,剛好是在烏龜照相的欄柵門口,很方便.

有時,5路車先來,也會搭5路,但它要繞到南昌街,耗時久,而且是到後門氣象局,後門是垃圾堆,很臭~不喜歡.所以很少搭5路.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0 09:18 PM 回應 


謝謝你的回應~

永和大戲院歇業多年,樓下變成7-11超商,樓上廢棄,但奇怪的是賣票亭一直擺在廣場上,金樓前的賣書報攤已超過35年了,還在.

樂華戲院原是印尼華僑投資,造成夜市風華,也走入歷史,現在是家連鎖型KTV,出過不少打架鬧事的新聞~

國華戲院改建,現在走小劇場經營,算是60年代到今天,還存在的戲院,但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0 08:12 PM 回應 


1139﹐

沒關係﹐我是高二/高三住永和﹐時間太久﹐加上我是外地人﹐所以對臺北街道不是很熟悉﹐我是在自強街口上車沒錯﹐從水源路穿過大馬路經過一個菜市場就到站牌了﹐45路很多中山/景美的﹐看不到小綠綠﹐我們附中同學都是在杭州南路金毆前下車轉20/30。。在美軍顧問團( 今在台協會)下車就到校了﹔對了﹐還要謝謝你的指正。不知永和國華/樂華戲院還在不在呢

39 plus one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0 07:18 PM 回應 


倥仔﹐

"1902李德民、1153王源嵐、1716陳銘達、黃維中、1756程學恆……等人也都時常會上場去打球。...................真正比較認真玩籃球的有陳仁建(健?)、1655劉效宏、2544曹一。........................."

其中﹐02認識程學恆(出借靜心紀念冊)、劉效宏(大一郊遊)。為什麼在畢業生名單裡找不到黃維中、陳仁建(健?)﹖

至於曹一﹐他們家三兄弟的名字與02家異曲同工。分別是曹一、曹又、曹山。

不落國去年有一則留言﹕

留言主題﹕74級建中最勇的
留言人:  57038 
留言內容: 找著了,11班的王源嵐,若是當年學校有大馬僑生,看到他赤腳跑步,定會封他做 SAKAI。
 
留言時間:2006/07/28 04:05 PM 留言IP:24.34.110

57038的留言﹐您能幫忙解釋一下嗎﹖

還在等著您繼續說故事喔~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20 06:44 PM 回應 


02:

永和幫的多啦~烏龜黃牛許妞小青蛙以及我懷念六人行的好友們都是呀,有一回,先生好友來訪,剛好是下午的放學時間,見我們頂溪站,竟有這麼多綠衣服的出入,非常訝異.

永和以公教子弟居多,一水之隔,房價差很多(北縣和北市),許多都是住永和的,只是妳不知道而已,5路和55路的擁擠程度,絕對不下3路和O東.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6 09:04 PM 回應 


阿芹﹐

昨天02才和一位1973級建中校友聊到高中時搭公車﹐他就是搭5路上學﹐還提到當年在永和搭5路的還有1973級一女中學姊﹐陳小慧。

公車迷﹐

要不是你說你"感覺比較遲鈍,也不會打發時間。"﹐怎麼會將你誤認成學妹﹖怎麼有這麼鈍的學弟﹖ 自己找樂子﹐賞心悅目都不會﹐嘖嘖嘖~

不過也不能怪你﹐02只坐很靠近學校的精華段﹐所有人都在車上﹐當然比較有趣﹐如果02也從民生東路搭起﹐在校成績可能會更上一層樓。眼睛沒處擱﹐只好看書囉~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6 07:57 PM 回應 


公車迷:

你指出的地方,是我們北一女的老師宿舍,我們勤班同學,曾經去探望過一位開刀過後的老師,所以記得很清處.

有一位爾雅書局的隱地先生,寫的漲潮日.在書中,他曾提及父親曾任職一女中,就住在這一女中老師宿舍.後來離職做生意,但卻強佔宿舍不肯走,和當時的校長江學珠,互不相讓(其實是他家一再拖延),最後出動警方數次,才被掃地出門?他那段寫得既精彩又辛酸~

而仔細想想,我們班上中南部同學,不少在南昌街附近租屋,因為學校宿舍以僑生優先,總統府附近又無民宅,若往車站走,是精華區,房租貴得住不起,當然會往重慶南路這頭(往南).

上回有位吉祥米先生,真是對不起,他說在永和租屋(高中時代),都在自強市場上車,我當時誤以為他說謊,因為自強市場已在台北市,前不久,在某處看到街道圖,才想起,很久以前,真的有一站叫做:自強街口,也就是現在的樂華夜市附近,只是站名早就廢用.他很可能將自強街口,記成自強市場.

我也是在1056部落格,看到他竟然將再春游泳池,誤植為再興游泳池,才想到這點的.

以上就我所知,不知其他人是否有更精確的消息?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6 07:07 PM 回應 


在02文中所提及的人物曹一。

  印象中是高二的同班同學,雖然和他談不上深交,但對他這個人所烙在自己記憶中的痕跡卻是至今仍清晰可見。

  那時期班上很流行一下課就去打籃球,而我們教室所在的新大樓下方正是籃球場,於是一些身高一米七五以上叫得出名字的人如:李德明、王源嵐、陳銘達、黃維中、程學恆……等人也都時常會上場去打球。

  真正比較認真玩籃球的有陳仁建(健?)、劉效宏、曹一。

  陳仁建好像是江蘇人家住育達商職附近,他的球藝在當年算是很高桿的,尤其是他的跳投遠射與背後運球技術;加上他一七幾的身材、上圍又很壯、打球很專心、技巧又好所以當校隊不成問題,但他好像對這事沒有很大的興趣,只是愛在下課時玩個十幾分鐘;也可能是他太獨的習慣令他和其他校隊人物處的不是很好,所以干脆只在自己班上玩。

  劉效宏身材不是為打籃球而設計製造的,但是他山東人的性格很明顯,當決定要作的事情好像他就有辦法一定要作到,打籃球是其中之一;所以他進高中之前唸和平國中時聽說就喜歡打籃球了,而且也發展出他獨特的運球與投籃技巧,算得上是一絕;是一位在球場上令你過目不忘的人物。他的外號叫「老饕」,也任由別人如此稱他,依然我行我素照吃不誤。 (待續)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6 03:24 PM 回應 


請問阿芹學姐
你知道在重慶南路與寧波西街口附近有很多外宿的北一女同學嗎?像是某類教會宿舍,至少有兩處。
還有
02學姐,是小學弟不是小學妹,並不介意僅是聲明一下。

公車迷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6 02:51 PM 回應 


02:

就記得妳說過,搭公路局的嘛~還好,沒有錯亂~也解開了為何,妳會搭上公路局的原因.

我們這頭台北城南,烏龜和我,搭的55路和5路公車,一樣是擠爆,阿芹個頭小,常要一手護書包,埋在人堆裡,還小心鞋子別給擠掉,高中三年,沒看到過一個帥哥,全都讓鶴立雞群的高個子,撿到這便宜~

這也就是為什麼,放學之後,我們寧可成群結隊,一路沿重慶南路,唱歌聊天走回家去.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6 12:20 AM 回應 


嘻嘻嘻﹗不敢胡亂接腔的就是02啦~
02以為小學妹在問倥仔﹐不便自己對號入座。

公路局的車子主要是接駁台北市郊區到火車站﹐在市區內停靠的點並不多﹐站與站間距離約略是公共汽車的三倍。其中有從深坑﹐也有從三峽開進城裡﹐還有一條路線是從新店(or 中央新村)開往火車站附近的終點東站或西站。由於從南方進城的路線到公館後都相同﹐只停金門街、南門市場、氣象局就到西站了。所以金門街上車氣象局下車﹐可搭的班次很多。雖然票價較公車貴﹐但是02的母親任職公路局﹐免費眷屬票多得用不完﹐既圖方便﹐又圖優惠﹐只好棄美色就現實。要養眼﹐等放學再說。現在的小孩花樣多﹐光是個隨身聽﹐就可以打發好一些時間﹐照顧了耳朵﹐眼睛自然就無所謂了。不像我們以前﹐早上坐車﹐即便站著都有可能拿著書本拼命背﹐放學回家少了那份壓力﹐當然就肆無忌憚地亂看啦~

倥仔顯然小時候是02鄰居﹐連「廣來」都叫得出來。至於「豪華」﹐隔著羅斯福路﹐在另一個世界﹐難怪毫無印象。

02記得那個教堂﹐因為曾經在門口拍過照﹐趕明兒找出來看看能不能見人﹐至於是浸信會的教堂﹐就遠遠超出02的理解能力了。

"小時候每年國慶前都有大隊的裝甲車停在新生南路兩側"﹐這個02也印象深刻。所謂新生南路兩側其實就是沿著塯公圳的兩側。好多坦克車﹐頭尾相連﹐一字排開﹐非常壯觀。

"勝利女神飛彈則固定放在古亭國小內。"﹐這可是新聞﹐因為從來沒去過古亭國小。

回應完畢﹐可以繼續寫了嗎﹖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11:55 PM 回應 


我知錯了 按了兩下 下次改進 別再责備我   我真是被嚇大的      祝好夢   裘莉

趙裘莉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05:39 PM 回應 


致工作人員   不好意思    新手上路 請多包涵   興奮過頭了 我要認真考慮學電腦 有一天   會有一個長者網站秘書 專門爲如我之菜鳥服務    只要具經濟規模便可行 目前正考慮將住家改成養老院 如此一來 兒女就有工作了 現在的孩子 比起我們 能幹多了 對不起 對我的一指神功 造成大家的困擾 還真有點臉紅 夜深了 晚安      裘莉

趙裘莉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05:29 PM 回應 


為什麼您的回應常常重覆﹖操作上有不明白之處嗎﹖


工作人員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09:39 AM 回應 


哇 太精彩了   多少年不看散文 不提舊事    因為它屬餘威權的舊思想 也少了一分溫馨 加油 人間有溫暖 四季皆如春 還記得溫暖人間的台辭嗎 八七水災 葛樂禮颱風 誰還記得嗎當時 沒有誰愛不愛台灣的問題  因爲 只有互助 才能生存 如今 我不贊成兒子回去 因為不忍心 他太蠢了 平安 裘莉

趙裘莉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09:28 AM 回應 


對了,也該一併感謝不敢隨便答腔的學姊,以及阿芹學姐。
不常寫信,所以也常忘了加抬頭。祝你們乘車愉快。

公車迷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07:31 AM 回應 


感謝02詳實的解答。
也消除了一個悶了幾十年的疑問,因為我一直不喜歡坐零東,從民生東路坐到和平東路天都快黑了?可能我感覺比較遲鈍,也不會打發時間。
對了零南它有經過南海路與南昌街交會口。當然也有到氣象局。
只是不記得和平東路上有公路局班車?純屬好奇。

公車迷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5 07:20 AM 回應 


零南有經過建中和北一女嗎﹖
怎麼只記得那是唸台大時去西門町逛街搭的公車路線。
對零東的印象就深多了。

02在落落長的「千里尋人懷舊情」Part I 中﹐已明白表述﹐零東串連成功、一女中、建中、和中山﹐本來就是一條很有"看"頭的路線。放學搭公車﹐擠得像沙丁魚﹐要不是可能有會牽動心弦的男生可以看﹐一路站回家﹐手抓不到環﹐腳踏不到地﹐臉都快被擠變形﹐很難熬的。當然﹐有時心想擠成那樣﹐不必扶任何桿子﹐應該都不會摔﹐誰知道就會來個緊急煞車。媽咪啊~ 就好像已經滿滿的容器﹐如果甩一甩﹐又可以繼續裝﹐一個緊急煞車﹐就跟著一堆人向前摔去﹐當場﹐原本密不透風的公車﹐立刻奇蹟式地露出一大塊空間﹐趕快看看有沒有摔到哪個帥哥身上﹐通常都是沒有啦~ 饒是如此﹐還是喜歡什麼都不扶﹐隨著車停車走﹐與周遭的人一起有韻律的晃動﹐喜歡賭司機大人不會緊急煞車﹐喜歡一路叫著「下車﹗下車﹗」﹐在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跳下車。

車子行經建國中學(南海路﹖)站﹐車下一堆大盤帽湧向車子﹐長長的書包﹐卡其上衣卡其褲﹐怪怪的藍不藍灰不灰的外套﹐我們這些女生或是在車上評頭論足﹐或是在心中嘀咕著「哇﹗那不是XXX嗎﹖」﹐有時也看見郊遊過的或是同學過的神氣小子在站牌邊不上車﹐有一點扼腕。

綜歸一句話﹐既然只有擠公車回家這一條路﹐就要能苦中作樂﹐盡情幻想。只不過﹐那種每天揣測又會與誰同車的期盼只發生在放學時候。早上﹐全心全力都在防堵"遲到"慘劇的發生﹐哪顧得看男生。公路局車上只會碰到李簡美和周求琛﹐車上車下都不會有瀟灑的男生也只好認了。恨不得上車後﹐車子站站不停﹐一路開到學校後門﹐才趕得上朝會升旗典禮。

電力公司站確實不在羅斯福路上﹐而是在和平東路上﹐但是距離羅斯福路僅數步之遙。就因為在那有零東站牌﹐比古亭市場站受歡迎太多了~ 當年獨領風騷的非零東莫屬。

摘錄自「千里尋人懷舊情」Part I
http://luba.crss.ucsb.edu/~shen/vault/files/20051211SearchingOldFriends.pdf

(c) 少年十五二十時
串聯各校的0東

我們那個年代,初中是嚴禁男女交流,交男女朋友是叛經離道,非乖學生所為也。上了高中,男女交流豁然解禁,但仍屬非正式之往來,以周末郊遊打團體戰為最主要活動,平日就是靠搭公車的機會。其中以0東為最熱門的路線,因為它行經半個台北市,包括建中、北一女、中山,放學時車子經過南海路,總是看看有哪些人在等車,不是等著他們上車加入人擠人,就是光明正大的在車上看,還可以評頭論足一番。以前上學為了怕遲到,只要來一班車,不管已經滿到門口,只要司機開車門,就是往上擠。後門上不了就剪了票後前門上,不是把車掌小姐擠到角落,就是在前門足不著地手不扶桿。在車上近距離,制服上繡的班級名字想不看都不行,看多了也知道了好多人。而初中時復興也在0東路線上,電力公司是個大站,我們在下一站師大上車的,常常望著車子過站不停,要不然就停了好遠,等我們氣喘噓噓跑到時,剛好放完乘客,關門揚長而去。後來為了避免車子過站不停,就往前走一站或根本搭回頭車到南昌街起站上車,還可以好整以暇地坐看大家擠成一團,這就是我們K書之餘的一種娛樂。 

02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3 11:29 PM 回應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最末頁

電力公司站不在羅斯福路,羅斯福路上的是台電大樓。
所以有某些人捨古亭市場站的零南而在電力公司等零東,名字有一大串,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有心機?不知道嘢。純屬好奇。

公車迷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3 01:44 PM 回應 


零東的車子難等,路線也長。但是相對地,一路下來"chance" 也多多一些!小妮仔心眼也多!

HeHeHe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3 11:54 AM 回應 


02:

雖然不是公車迷,但知道人家是和02在說話的,記得妳好像說過,當時因為車子太擠,都跑去搭公路局,不知道有沒有記錯?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2 06:45 PM 回應 


公車迷,

您在和誰說話啊﹖



不敢胡亂接腔的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2 06:40 PM 回應 


您一直都是捨零南而就零東的乘客?為什麼?純好奇而已。

公車迷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2 04:19 PM 回應 


真沒有想到世界原來這麼小,那時候在你們家巷口應該有一家水泥工廠,它們有一半在製造煤球,有一大片空地上堆放著等著讓太陽晒乾的水泥製品與半乾的煤球。

在一條小巷子口旁有一家西點麵包店,它名字叫「廣來」,它與另一家競爭者「豪華」隔著羅斯福路競爭,如今豪華依然健在,但已改成食品公司。

由巷子進去可以走到新民小學,但要穿過一大片農田。往另一邊走去,就是溫州公園,它之旁有一家長老教堂,在往前是浸信會的教堂,再過去就是新生南路。小學一半的同學都住在這一區。

小時候每年國慶前都有大隊的裝甲車停在新生南路兩側,而勝利女神飛彈則固定放在古亭國小內。

新生南路鎦公圳上的水管是我們練習走獨木橋的道具,其實那時水質還不算太髒,兩岸楊柳隨風搖曳。還記得那時的懷恩堂嗎?它在現在的麥當勞台大店後面,有好大一片漂亮的草皮,草地上立著一座宏偉的大教堂,在聖家堂之前它是新生南路上最美麗的。

也許你不相信,小學時代鳥槍還沒有列入管制,我們會一群人扛著一枝半人多長的鳥槍沿著新生南路一直走往台大農學院的山腳下打獵。農學院有好大一片稻田,散在舊基隆路兩側。在山腳下是台灣省立農業試驗所,小學同學的老爸在那兒工作,所以我們常去打桌球,也在實驗用的冰箱裡作冰棒吃。

這一片天地裡的故事寫不完吧?要分幾次寫呢?

倥仔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10 02:29 AM 回應 


新浪還是不太穩,隨時告訴我暫停....南昌街我也臨時住過,56年的時候吧。

想跟02套近乎的

2056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06 07:55 AM 回應 


02真可愛,兒時相片永遠是開開心心地

阿芹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05 02:49 PM 回應 


有點忌妒,相片中的小女生還真不是普通可愛。
只是想到要一輩子保持這麼可愛還真不容易,心中又輕鬆了不少。

南方人 在 新浪部落 於 2007/07/02 04:08 PM 回應 

第一頁 上一頁 6